年內舉牌21次,險資正跑步入市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林漢垚北京報道

截至8月4日,保險資金年內在A股及H股市場累計舉牌達​​21次​​,一舉超越去年全年水平。中國人壽、平安人壽、泰康人壽等十餘家機構密集出手,舉牌標的涵蓋銀行、能源、公共事業等領域。

華泰證券分析指出,險資正通過高息股填補現金收益缺口,並借新會計準則下FVOCI(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計量平滑利潤波動。

與此同時,財政部拉長國有險企考覈週期、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上調權益資產配置上限等政策組合拳,推動“耐心資本”保險資金與實體經濟深度協同。

年內舉牌量超去年全年

根據原中國保監會於2015年發佈的《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信息披露準則第3號:舉牌上市公司股票》,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股票,是指保險公司持有或者與其關聯方及一致行動人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以及之後每增持達到5%時,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在3日內通知該上市公司並予以公告的行爲。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信息顯示,截至8月4日,保險資金年內在A股及H股市場已累計舉牌上市公司達​​21次​​,已超過去年全年舉牌次數。

據統計,今年以來舉牌上市公司的保險機構有中國人壽、平安人壽、新華保險、瑞衆人壽、中郵人壽、長城人壽、陽光人壽、泰康人壽、信泰人壽、利安人壽等。

舉牌標的包括農業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杭州銀行等銀行股,還包括電投產融、大唐新能源、中國神華等能源公司股票,以及中國水務、江南水務、綠色動力環保等公共事業與環保公司股票。

從交易市場來看,香港上市公司受到險資青睞。如,中郵人壽於7月4日買入綠色動力環保H股股票72.6萬股,觸發H股舉牌,舉牌後,中郵人壽直接持有綠色動力環保H股股票2051萬股,佔其H股股本比例爲5.0722%。

泰康人壽則通過簽訂基石投資協議,在IPO中作爲H股基石投資者,取得峰岹科技H股股份,佔峰岹科技上市發行H股股份的8.69%,構成舉牌。

平安人壽及其關聯資管公司在年內三度舉牌招商銀行H股,並對農業銀行H股、郵儲銀行H股各進行兩次舉牌;瑞衆人壽也在3月12日舉牌中信銀行H股。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2024年以來險資舉牌對股息率的要求明顯提升,背後動因在於利率下行時,保險公司需要更多的股息來支撐現金收益。相對應的,被投公司主要集中在銀行、交運、公用事業等盈利能力穩定、分紅率較高的行業,且港股相較A股更受青睞,因爲港股估值較低、股息率較高,更適合作爲紅利標的長期持有。

新會計準則驅動搶灘高息股

據瞭解,本輪險資舉牌潮始於2024年,華泰證券分析,本輪險資舉牌的驅動因素主要包括,利率下行環境下投資壓力增大和會計準則切換等,險資通過頻繁舉牌來追求長期穩定投資收益。

2018年以來我國利率長期下行,險資投資收益率也節節下行。而負債端傳統險產品的預定利率維持在較高水平,利率下行給投資端帶來較大壓力。且2020年以來非標供給不足等“資產荒”問題導致險資缺乏可提供長期穩定投資收益的優質資產。

華泰證券表示,盈利能力穩定的高息股能夠提供長期現金收益,緩解現金收益壓力;長期股權投資以權益法計量,賬面價值較爲穩定,亦有助於貢獻穩定投資收益,因此險資大量買入高息股或增配長期股權投資的動力有所提升。

但同時,華泰證券指出,大部分舉牌可能都是出於賺取高股息或增加長期股權投資的考慮。但險資也會因看好股票未來的成長性或者公司的戰略協同作用而大量增持、舉牌。

如,1月24日,新華保險舉牌杭州銀行後表示,投資杭州銀行,新華保險可以通過配置紅利資產優化資產配置,增加長期股權投資底倉資產,促進銀保業務協同,增強公司在金融服務領域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全面助力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

5月7日,中郵人壽舉牌東航物流後表示,該投資旨在落實中國郵政集團與東航集團的戰略合作,通過資本紐帶連接金融與物流要素,助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及“交通強國”戰略。

此外,會計準則切換也是險資加大權益投資的原因之一。

2017年財政部規定保險業從2021年1月1日起執行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IFRS9)。2018年11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同意IFRS9推遲一年(2022年1月1日)施行,以便與IFRS17同步。2020年3月17日,新準則執行日期再次推遲到2023年1月1日。

華泰證券表示,在新會計準則正式實施之前及之後,險資有動力根據新準則的特點調整資產配置思路。新會計準則鼓勵保險公司將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股票計入FVTPL(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會增加利潤波動性。保險公司買入高息股並計入FVOCI,則有助於降低利潤波動,帶來高息股增配需求。

長錢長投生態不斷完善

險資入市除了滿足保險公司自身資產配置需求外,也有助於將保險資金與實體經濟需求對接,支持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更好發揮保險資金的市場穩定器和經濟發展助推器作用。

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商業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約33萬億元,實際投資A股的比例約爲11%,距離25%的平均政策上限還有較大空間。

因此,監管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通過拉長考覈週期、提高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爲險資入市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拉長考覈週期方面,1月22日,中央金融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要提升商業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在現有基礎上,引導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增加A股(含權益類基金)投資規模和實際比例。對國有保險公司經營績效全面實行三年以上的長週期考覈,淨資產收益率當年度考覈權重不高於30%,三年到五年週期指標權重不低於60%。

隨後,7月11日財政部落實《實施方案》有關要求,發佈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週期考覈新規《關於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週期考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過弱化短期收益考覈壓力,引導險資減少股市短期拋售衝動,鼓勵加大權益投資佈局。

《通知》將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效益類績效評價指標“淨資產收益率”和“(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調整爲“當年度指標+3年週期指標+5年週期指標”相結合的考覈方式。

其中,“淨資產收益率”當年度指標爲“當年淨資產收益率”,權重爲30%;3年週期指標爲“3年週期淨資產收益率”,權重爲50%;5年週期指標爲“5年週期淨資產收益率”,權重爲20%。

“(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當年度指標爲“當年(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權重爲30%;3年週期指標爲“3年週期(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權重爲50%;5年週期指標爲“5年週期(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權重爲20%。

在提高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方面,4月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上調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上限,將部分檔位償付能力充足率對應的權益類資產比例上調5%,進一步拓寬權益投資空間,爲實體經濟提供更多股權性資本。

除政策鬆綁外,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同步推進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引導險資“耐心資本”屬性深化。

目前已有鴻鵠基金系列一期、二期、三期1號、三期2號,泰康穩行一期基金,以及近日成立並運行的太保致遠1號,共6只險資系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進入運作階段。

據瞭解,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始於2023年,是指由保險公司出資設立私募證券基金,主要投向二級市場股票並長期持有。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指出,通過參與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設立私募基金將有利於保險公司更好地發揮其長線機構投資者的優勢並拓展保險資金參與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實現保險資金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