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產42萬度電 后里圳小水力電廠啓動
農水署在後裡圳設置小水力發電系統,利用后里圳水位高低落差和水流的流量產生電力,預估每年發電量可達42萬度。(農田水利署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農田水利署成功把水利設施變成綠色能源的供應站,利用臺中后里圳的地勢落差與水流,設置地下化小水力發電系統,讓引水發電與農田灌溉可以並存,9月30日正式啓用,由農水署署長蔡升甫主持,每年預計可發電約42萬度。
后里圳興建於1909年,全長約20公里,灌溉面積達3150公頃,是帶動后里、外埔地區百年來發展的重要灌溉設施,水利署臺中管理處運用圳路獨特的高低落差和水流條件,在市府經發局去年覈准土地容許後,完成設置地下化小水力發電系統,並於昨日正式啓用。
農水署臺中管理處處長王曼菁說,農水署3年前勘查與評估后里圳沿線的地勢與水流,最後選定在後裡圳後安段設置4部15瓩的水輪發電機組,利用約4公尺的水位落差推動渦輪來發電。
王曼菁指出,這套系統每年可產生約42萬度電,減碳效益大約20萬公斤,相當於種下1萬7000棵樹,而且水流在引水發電後,會再排回原本的灌溉水路,完全不會影響農田灌溉功能。
負責建置的恆水綠電公司執行長鄒飛逯則形容,這種小型地下化系統就像「隱形電廠」,好處是對環境衝擊小,維護更便利,同時提升農田水利設施的多元價值,非常值得推廣。
蔡升甫也強調,小水力發電屬於分散式能源的一種,雖規模不大、發電量有限,但因低碳又友善環境,具備發展潛力,這次後裡圳把農業設施結合再生能源,就是成功示範案例。農水署未來也會持續盤點全臺各地水圳,並攜手產學研單位合作,挑選合適的地點發展更多小水力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