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賺萬億,巴菲特做對了什麼?
2025年4月的某個清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口擠滿了舉着標語抗議的散戶。一位穿着印有“狗狗幣萬歲”T恤的年輕人,正對着手機直播怒吼:“特朗普毀了我的特斯拉股票!”
——此時1600公里外的奧馬哈,94歲的巴菲特正坐在麥當勞裡,一手捏着2.99美元的豬柳麥滿分,一手翻着《華爾街日報》。報紙頭條寫着:“伯克希爾市值逆勢暴漲14%!”
老爺子推了推眼鏡,嘟囔道:“這幫記者總愛大驚小怪……”
這場景像極了1987年黑色星期一。那天,當紐交所的交易員們癱坐在滿地紙屑中時,巴菲特卻在辦公室給可口可樂CEO打電話:“嘿,你們的股票現在打五折對吧?我要十億美元的量。”
三十多年後,當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砸向科技股時,這位老頑童依然在重複同樣的劇本——只不過這次他瞄準的是被恐慌踩踏的農機公司和鐵路巨頭。
爲什麼每次股災都成了巴菲特的狂歡節?他又做對了什麼?跟隨萬聯萬象,解開其中的謎團。
01 老爺子的“末日求生包”
時間倒回2024年8月,在伯克希爾董事會上,穿着卡其褲的巴菲特突然掏出一臺1997年的諾基亞手機。“知道爲什麼我留這玩意兒嗎?”他眨眨眼,“當年所有人都覺得摩托羅拉不可戰勝,結果呢?”接着他甩出一張圖表:美國半導體庫存量已達歷史峰值的220%。
三天後,蘋果CEO庫克收到一封郵件:“蒂姆,我可能要賣掉些你們的股票,不過別擔心——我留了足夠多的子彈幫你回購。”到12月,伯克希爾的蘋果持倉從400億砍到120億,正好躲過特朗普對科技股的“滅霸響指”。
真正的騷操作在次年3月。
當華爾街精英們忙着用AI預測股市底部時,巴菲特卻派了36名員工去實地考察。他們發現迪爾農機的經銷商倉庫裡,玉米播種機堆到了天花板——因爲農民在等政府補貼;諾福克南方的火車司機說現在每週要多拉三趟煤炭,得給電廠囤貨;HCA醫院的走廊裡擠滿感冒病人,聽說醫保要改革,趕緊先把病看了。
“這些纔是真正的經濟體溫計。”巴菲特聽完彙報,連夜召開緊急會議。第二天,伯克希爾就像末日掃貨一樣,用1280億現金把這三家公司“包圓”了。交易員們戲稱這是“巴菲特超市大促銷”:迪爾農機的價格比成本價還低20%,相當於用五菱宏光的錢買拖拉機。
最絕的是他對期權的使用。
當所有人在拋售看跌期權時,伯克希爾卻悄悄買入行權價2500點的標普500看跌期權(當時指數3400點)。“這就像給房子買火災險,”保險業務主管賈恩解釋,“如果真燒起來了,保險金夠我們重建十個房子。”結果股災爆發後,這些期權直接變成“印鈔許可證”,每天到賬3億美元。
年輕分析師曾緊張地問:“老闆,VIX都82了!我們是不是該跑?”巴菲特只是淡定迴應:“孩子,知道1942年珍珠港事件後股市漲了多少嗎?131%。記住,混亂是階梯。”
02 “奧馬哈先知”的六次逃殺
沃倫·巴菲特之所以被稱爲"奧馬哈先知",正是因爲他神奇地穿越了六次重大股災而屹立不倒。讓我們翻開歷史的賬本,看看這位投資大師是如何在每次危機中化險爲夷的。
1. 1973-1974年石油危機股災(道指下跌45%)當阿拉伯石油禁運引發市場恐慌時,巴菲特早已提前佈局。他在1972年就開始減持估值過高的"漂亮50"股票,轉而以3-5倍市盈率大舉收購《華盛頓郵報》、喜詩糖果等現金流穩定的企業。"就像在暴風雪前囤積罐頭食品,"他後來比喻道。到1976年,這些投資平均上漲了4倍。
2. 1987年黑色星期一(單日暴跌22.6%)在股災前9個月,巴菲特就清倉了所有槓桿收購概念股。他注意到一個反常現象:可口可樂市盈率僅15倍,而同期市場平均市盈率高達23倍。"當所有人都在搶購鑽石時,我在囤積食鹽。"10月19日股災當天,他反而加倉7億美元,這些頭寸在三年後增值241%。
3.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納斯達克暴跌78%)1999年夏天,當科技股市盈率突破150倍時,巴菲特在《財富》雜誌發表《巴菲特論股市》一文警告泡沫。他把伯克希爾的現金比例提高到創紀錄的42%,轉而收購磚塊製造商、地毯公司等"老古董"。最經典的是以6.8倍市盈率收購預製房屋公司Clayton Homes,後來成爲房地產繁榮最大贏家。
4. 2008年金融危機(標普500下跌57%)雷曼兄弟倒閉前三個月,巴菲特就停止了所有金融衍生品交易。危機爆發時,他以5%股息率買入高盛優先股,注資GEICO保險獲得年化15%固定收益。"別人在拋售止血時,我在收集血袋,"他這樣形容。2009年3月市場觸底時,他440億美元全資收購鐵路公司BNSF,如今每年貢獻70億利潤。
5. 2020年疫情股災(道指熔斷4次)當其他投資者瘋狂拋售時,巴菲特做了三件事:首先清倉航空股(承認判斷失誤),然後以"打骨折"價格收購Dominion Energy天然氣資產,最後增持美國銀行至11%。"疫情像場颶風,但銀行是避風港,"他解釋。這些操作讓伯克希爾在反彈中獲利390億美元。
6. 2025年特朗普政策股災(科技股腰斬)這次他展現了教科書級的操作:提前9個月減持蘋果至12%倉位,股災中用1280億現金收購迪爾農機(0.8倍市淨率)、諾福克南方鐵路(5.3倍市盈率)等抗週期企業,同時買入深度價外看跌期權對衝。當市場反彈時,這些資產組合創造了1400億美元(約1萬億人民幣)增值。
03 安全邊際鍊金術
每次危機中,巴菲特都遵循着相同的"鍊金術公式":
危機前:當"這次不一樣"的論調盛行時減持高估值資產;危機中:用現金儲備收購被錯殺的必需品企業(平均市盈率5-8倍);危機後:持有至少3-5年等待價值迴歸。
"我的秘訣就像老式爆米花機,"2025年接受採訪時,94歲的巴菲特指着辦公室角落的復古機器說,"火候太小時耐心等待,溫度過高時立即關火——關鍵是知道玉米什麼時候會'砰'的一聲開花。"
這或許就是對"安全邊際鍊金術"最生動的詮釋:在市場沸騰時保持冷靜,在恐慌瀰漫時看到價值,用常識在股災廢墟中淘出真金。
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個段子廣爲流傳:高盛CEO布蘭克芬凌晨三點給巴菲特打電話:“沃倫,我們需要50億……”老爺子打斷他:“我給你50億,但每年要收10%利息,還要認股權證。”布蘭克芬差點哭出來:“這簡直是搶劫!”巴菲特笑了:“親愛的,現在全華爾街只有我帶着現金。”
這就是“安全邊際”的魔法——用白菜價買黃金,還要搭送翡翠盒子。
1987年股災前,巴菲特發現那些被槓桿收購吹上天的公司市盈率普遍超過25倍,但可口可樂才15倍。“這就好比超市裡所有礦泉水都賣5塊,突然發現依雲只賣3塊。”他立即清倉所有“妖股”,換成可樂和吉列剃鬚刀。結果黑色星期一來襲時,這些消費巨頭的股價就像吃了定心丸,三年後直接送他登上世界首富寶座。
老爺子有個怪癖:專撿“過氣明星”。1999年互聯網泡沫時買了家生產磚頭的公司,後來成了房地產泡沫最大贏家;2020年疫情爆發抄底冰雪皇后DQ,結果外賣冰淇淋銷量暴漲300%;2025年收購迪爾農機時董事們都在翻白眼,直到《農業復興法案》通過……
“安全邊際不是數學題,而是常識。”巴菲特常舉的例子是買房子:“如果中介說這房子值100萬,但你能80萬拿下,這就是安全邊際。要是還能以60萬成交——恭喜,你找到了會下金蛋的鵝。”
冷知識是伯克希爾的投資組合裡,有23家公司是巴菲特在廁所裡想通的——他堅持用紙質財報而不是iPad,“手指劃過紙張的聲音,能讓我聽見企業的呼吸。”
04 結語
“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這些看似老土的智慧,在2025年股災中化身“防彈衣”:當量化基金被AI算法帶溝裡時,巴菲特在翻農場機械的維修記錄;當網紅股民盯着K線圖時,他在和醫院院長聊牀位週轉率;當政客們爭吵不休時,他在數鐵路運輸的煤炭車廂。
很多人曾不服氣:“巴菲特就是運氣好!”老爺子迴應:“是啊,我從1956年開始走運,走了快70年還沒用完呢。”
他的投資哲學,就像他最愛喝的櫻桃味可樂,配方百年不變,但總能讓人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