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被複星醫藥超5億增持的復宏漢霖,想在海外市場大展拳腳
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私有化復宏漢霖(02696.HK)計劃沒有成行後,擬改爲增持後者股份。
4月21日晚間,復星醫藥發佈公告稱,基於對復宏漢霖發展的信心及價值的認可,2025年4月11日至4月17日期間,控股子公司復星醫藥產業與上海善梧、無錫通善、舟山果運及Henlink分別達成轉讓協議,擬以港幣24.60元/股的價格受讓該等賣方持有的合計2103.43萬股復宏漢霖非上市股份,轉讓價款共計港幣5.17億元(或等值人民幣)。
本次增持完成後,復星醫藥持有復宏漢霖的股權比例將增至63.43%(本次增持前爲59.56%)。
由於復星醫藥公司執行董事關曉暉女士兼任無錫通善間接控股股東HermedCapital的董事,本次交易也構成關聯交易。
2024年6月24日,復星醫藥拋出了一則關於擬以不超過約54.07億港元私有化復宏漢霖計劃。不過,在今年1月復宏漢霖股票大會投票中,該計劃未能獲得通過,導致私有化方案擱淺。
今年以來,復宏漢霖二級市場上的股價漲幅超過40%,股價表現搶眼背後,也跟該公司業績連續實現盈利有關。
2024年,復宏漢霖實現營業收入約57.24億元,淨利潤約8.21億元,已連續兩年通過產品銷售實現盈利。
在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拓展海外市場是很多創新藥企追逐的夢想,復宏漢霖正試圖在海外市場大展拳腳。
復宏漢霖藥政事務部副總裁李錦在公司近日召開的全球研發日活動上表示,復宏漢霖已實現了國際化閉環1.0(即海外註冊、海外上市),下一步將步入國際化2.0的深海區。
截至2024年,復宏漢霖的4款產品已獲批的國家或地區超過50個,但產品在海外的商業化運營主要交給合作伙伴運營,公司的海外收入主要依靠知識產權授權,合作開發及商業化授權等,國內收入依舊是公司收入主要來源。
中國創新藥企中,能夠在海外自建銷售團隊的,依舊寥寥無幾,此前也出現個別企業在海外解散商業化團隊,而改爲藉助合作伙伴,原因在於佈局的成本太高。
李錦說,公司接下來的國際化,會進一步參與到當地市場的商業化運營,並以日本市場作爲突破口,搭建當地的運營團隊,後續商業化也有可能與合作伙伴攜手或是自主建立商業化團隊。
李錦表示,日本用藥需求的持續增長和創新藥發展動力不足,這種供需間的不平衡催生日本市場的新機會。“公司正以日本市場爲核心推進國際化2.0戰略,基於胃癌、肺癌領域核心管線HLX22和斯魯利單抗(HLX10)的差異化優勢加速佈局。目前公司已在日本啓動臨牀試驗,爲適應證開發建立基礎支撐。”
復宏漢霖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朱儁也表示,公司把全球市場分成了6個主要戰場,分別是美國、歐盟及英國、日本、東南亞、中東、拉美,這些市場各有特點,各有不同佈局策略。
在朱儁看來,美國是必須得開拓的市場,但恰恰是最難的;在歐盟市場如果可以拿到often drug designation(ODD)獲批,可以獲得十年的獨佔期和獨立的定價權;在日本市場任何產品都是政府定價,但如果藥物的療效數據非常好的話,產品可以獲得很高的定價;東南亞是很有潛力的市場,中東所有的定價基本跟歐盟看齊,但中東又依賴歐美進口的藥物,產能遠遠不夠;拉美市場存在缺醫少藥困境,但競爭環境比中國要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