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主導權爭戰/未來能源賽道 大陸超車美國

紐約時報指出,北京於2024年安裝的風力機與太陽能板數量皆已超越全球其他地區總和。新華社

儘管全球暖化的危機籠罩着地球,再生能源也較化石燃料更爲廉價,美國仍因經濟與國家安全考量擁抱傳統能源。當北京在清潔能源領域超車華府,雙方角逐未來能源的話語權,一場定義能源未來的競賽正揭開序幕,整個產業連同塑造現代世界的經濟與地緣政治聯盟,卻陷入不安之中。

陸靠能源轉型 擺脫對進口依賴

紐約時報指出,北京於2024年安裝的風力機與太陽能板數量皆已超越全球其他地區總和;這股清潔能源熱潮更吹向全球各地,巴西、泰國、摩洛哥及匈牙利等地,都有大陸企業爲其建造電動車與電池工廠。

在美國,總統川普則敦促日本與南韓斥資億元投資輸送天然氣至亞洲的計劃,通用汽車也取消紐約州布法洛附近工廠的電動馬達生產案,轉投資8.88億美元生產V-8汽油引擎。

川普希望全球持續依賴石油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化石燃料提供汽車與工廠動力,滿足各國的燃料需求,加上美國身爲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與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有潛力達成「能源主導」,使美國不再依賴像北京這類競爭對手。

北京則盼全球依賴太陽能、風能等廉價電力,仰賴其生產的廉價太陽能板與渦輪機。大陸渴望擺脫依賴進口化石燃料,更多的利用再生能源,這點與美國迥異。隨着以色列攻擊伊朗,伊朗幾乎所有的石油出口又都銷往大陸,更放大北京向政治不穩定區域採購能源的風險。

圖/聯合報提供

從技術到原料 北京都享有優勢

雖然大陸的煤炭消耗量仍超越世界其他地區,氣候污染排放量也超過美國與歐洲的總和,向清潔能源轉型的腳步卻飛速推進。北京不只在全球太陽能板、風力機、電池、電動車及許多其他清潔能源產業的製造取得主導地位,每個月還不斷擴大其領先優勢。

金融時報指出,以最大的綠色產業爲例:包括電池、太陽能光電模組、風力發電機、包含鋰在內的關鍵礦產提煉及電動車生產,北京在這些全球供應鏈的平均份額約70%。

大陸最大的汽車製造商、最大的電池製造商及最大的電子企業,均推出5分鐘讓電動車充飽電的系統,幾乎解決充電時間過長的問題。大陸擁有近70萬項清潔能源專利,佔全球總數的一半以上。作爲清潔能源大國,北京的崛起正改變全球經濟,也讓巴基斯坦、巴西等新興國家的聯盟產生變化。

北京同時祭出部分措施,讓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難以趕上。2025年4月,北京宣佈限制7種稀土及相關磁鐵出口。雖然大陸近日已開始發放部分磁鐵出口許可,禁令卻顯明世界只能在購買或放棄大陸綠能科技中擇一。

核能領先地位 美國被迎頭趕上

美國曾毫無懸念地在覈能科技領域中領先,大陸也開始享有優勢。大陸共31座核反應爐建造中,數量幾乎和全球其他國家總和相當,還宣佈取得下一代核技術與核融合的進展。多年來科學界始終無法突破核融合技術。

印度企業集團塔塔電力的執行長辛哈指出,「中國的市場非常龐大,全球莫能與之爭」。塔塔電力在印度南部的一間太陽能板工廠,幾乎完全依賴大陸制的矽原料來生產太陽能板。

面對北京的清潔能源產業從專利技術到關鍵原料都享有優勢,川普則挾全球最大經濟體之勢,揮舞着無法迴避的重拳,讓美國石油與天然氣在各地流通。前總統拜登努力讓美國經濟擺脫依賴化石燃料完全爲繼任者推翻,川普開放公有地與聯邦水域的新探鑽,加速管線許可證的發放,施壓其他國家購買美國燃料來回避高關稅。

華府推行的是一種強勢能源戰略,對象爲國內與國際的盟友與夥伴。其建立於現代世界圍繞着化石燃料設計,美國又坐擁豐富的能源資源,即使太陽能更乾淨、便宜,出口傳統能源也能讓美國經濟受惠。

圖/聯合報提供

再生能源成長 美政策違背趨勢

但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以太陽能爲主的再生能源到2030年將佔所有新增發電容量的5分之4。

IEA執行董事比羅爾表示,各國選擇再生能源並非因氣候變遷,而是再生能源較化石燃料便宜,大多數清潔能源技術的價格正處於歷史最低點。

IEA指出,清潔能源產業的市場規模到2035年將成長2倍,總額超過2兆美元,與目前全球原油市場的平均年價值相當。除非川普能阻止北京,否則大陸作爲清潔科技的領頭羊將「贏下」下一個經濟世代。

但川普簽署的「又大又美法案」卻逆轉能源轉型腳步。原本太陽能與風力項目能享受30%稅收抵免至2032年,卻遭大幅刪減。智庫「能源創新」也預測,未來電力需求將因數據中心與AI的成長,出現20年來首次飆漲,又大又美法案卻讓美國發電容量下降300吉瓦(GW),而光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估計就超過100吉瓦。

取消潔淨能源抵稅、興建成本更高的化石燃料電廠將讓電價上漲,衝擊風電、太陽能產業,而購買新車、二手車的抵稅於今年到期,充電站安裝抵免則將於明年6月底到期,都重擊電動車產業。

比羅爾認爲,已在清潔能源排行老二且嚴重落後的美國,在廢除前總統拜登的「降低通膨法」後只會讓北京領先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