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7.6地震約125顆原子彈威力 專家示警:臺日留意規模7強震
▲南美7.6地震約125顆原子彈威力。(圖/郭鎧紋提供)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位於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峽,臺灣時間今(11日)清晨發生規模7.6強震。地震專家郭鎧紋表示,7.6強震相當於125顆原子彈威力,地震原因爲板塊擠壓造成。特別的是,今年尚未結束,全球已累積14起規模7以上地震,其中9起是7月之後,「這不太正常」,代表進入地震活躍期,而臺日去年有3起規模7地震,今年至今1起都沒有,要留意未來恐出現規模7以上強震。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等機構資訊,南美洲南端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在當地時間10月10日17時29分(臺灣時間10月11日4時29分)發生規模7.6強震,地震深度僅約10公里,還一度發佈海嘯警報。
▲南美7.6地震,該區域今年已有3起規模7以上地震。(圖/郭鎧紋提供)
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7.6強震相當於125顆原子彈威力,地震原因是南極洲板塊與斯科特板塊擠壓造成,未來一週不排除有規模7餘震。由於南極洲板塊每年以順時針方向移動2公分,導致該區域爲全球地震活躍區域之一,包括今年5月2日規模7.4地震、8月22日規模7.5地震,且該區域在1929年、2021年都曾出現規模8.1強震,故要留意之後該地區的地震活動。
「地球進入地震活躍期!」郭鎧紋分析,去年規模6以上地震共99起,但今年到今天爲止,已經累積116起,而全球規模7以上地震平均每月約1起,但今年到今天爲止,已經累積14起,不僅高於平均值,且有9起是發生在7月之後,「有點不太正常」,顯示地球目前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接下來恐怕會有規模8以上地震。
此外,郭鎧紋進一步指出,臺灣跟日本去年有3起規模7地震,今年至今1起都沒有,未來臺日都要留意規模7以上地震,尤其是日本政府近期才公佈最新評估,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預估規模8以上)在未來30年內發生機率,從原本約80%調整爲「約60%到90%以上」,顯示大規模地震的迫近性極高,民衆要提高警覺。
▲▼去年全球10起規模7以上地震,今年至今已經14起,代表地震進入活躍期。(圖/郭鎧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