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點燃“尋根熱” 市民走進檔案館尋找家族記憶

原題:《南京照相館》點燃“尋根熱”,市民走進檔案館尋找家族記憶

電影《南京照相館》在這個夏天點燃了銀幕,也喚醒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影片中,那些被悄悄保留下來的“無關緊要”的生活照,成爲普通人在苦難中活下去的見證。而在現實中,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走進南京市檔案館,在一張張戶籍卡、一枚枚登記照裡尋找祖輩的蹤影,掀起了一股別樣的“尋根熱”。

市民填寫檔案資料查詢登記表

第一次見到去世的外公,“還挺帥的!”

“這是我姨媽、舅舅,還有外公的檔案!”42歲的南京市民趙先生激動地展示着幾張檔案館出具的戶籍卡。

“我從來沒見過外公,原來他年輕的時候長這樣,還挺帥的!”趙先生表示,自己本是想查找母親的信息,但因母親1947年出生,可能未及時登記戶口,查詢未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意外查到了母親家族的其他成員的信息,這份檔案,成了一份出乎意料的珍貴禮物。

趙先生拿到外公的家庭信息登記表

“我還沒細看檔案內容,但是這些照片帶給我的衝擊力太大了。好像有種與歷史、與親人突然‘交匯’的奇妙感受,既陌生又熟悉。”趙先生回憶,母親年近80,曾零星提及兒時在光華門外城牆邊玩耍的往事,如今這些模糊的記憶正因檔案變得更加具象。

市民王女士的外婆今年已93歲,幾年前因阿爾茨海默病住進了養老院。她常常重複唸叨“我要回山西路的家”,但家人都以爲她只是記憶混亂。8月2日,王女士在檔案館查到了外婆15歲時的戶籍卡,地址一欄赫然寫着“山西路80號”。這一發現讓她恍然大悟,也令家人百感交集。

“看到外婆15歲的登記照,我突然明白她一直唸叨‘回家’是源自內心最深的牽掛。”王女士說,她還意外查到了外婆父親也就是太公的戶籍卡,“現在年紀越大,外婆的樣子越來越像太公,那種隔代相似帶來的情感衝擊真的很深。”

社交平臺上網友們紛紛“曬家譜”

檔案館工作人員尹彥彬介紹,自電影上映以來,檔案查閱申請量劇增,單日最高可達1200條,而以往每天也就是十來條。“很多年輕人是通過網上登記的,也有一些帶着老人口述記憶,跑來現場諮詢。”申請人中還不乏外地市民,帶着“查家譜”的目的而來。

這些塵封的民國戶籍檔案,不僅承載着家族記憶,也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肌理。記者注意到,檔案信息極爲詳盡:除姓名、性別、出生日期、住址、職業等基礎項外,還清晰標註了戶籍人左右十指指紋的“鬥”與“箕”(分別用三角形和圓形註明)。親屬關係欄中“戚誼”(意爲親戚情誼)等如今罕見的表述也完整保留。

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臺上“在南京檔案館查到民國家庭戶籍”也衝上了熱點榜單。

網友們樂此不疲地分享着自己的“檔案奇遇”:有的在老街坊鄰里的住址中發現重合,“我們爺爺奶奶都住在三元巷,說不定他們還認識呢!”;有的因爲親屬名字的巧合,與素未謀面的網友展開“認親”“哇,你太奶奶是我外婆的前輩校友!”;更有網友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網站中,偶然發現了戶籍檔案上自己祖輩親戚的名字,由此驚呼“歷史竟然離我這麼近”。

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家祖輩的民國戶籍檔案

“紙質檔案材料帶給人的震撼真的無法用言語表達!”網友“默默看看看得到”也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作爲土生土長的南京人,電影中的很多地名、場景自己都很熟悉,“很感激檔案館做了這麼多細緻的工作。正是因爲檔案的存在,讓每個人都有了來處,有來處纔有歸處。”

檔案館天天都在加班,希望市民提供更精準信息

南京檔案館工作人員尹彥彬坦言,過去人們對檔案的印象往往停留在“行政資料”,而這次,大家是帶着情感、帶着對家族的思念走進來的。“看到那麼多市民拿到照片後眼圈泛紅,或者急着回去給父母、爺爺奶奶看,我們也很有觸動。”

“爲了讓更多市民順利查到,我們這段時間幾乎天天加班加點。”同時尹彥彬也提醒,因申請量大、信息常常不完整,市民提交申請前務必確認備查人1946—1948年間居住在南京主城區,並儘可能提供準確的姓名、出生日期、住址、職業、父母或子女名字等關鍵信息,“至少兩項正確,纔有可能快速定位。”

南京市檔案館工作人員正在調取檔案

據瞭解,南京市檔案館目前保存的這批民國戶籍卡,最初由南京國民政府首都警察廳於20世紀40年代建立,2006年從浦口區石佛寺倉庫接收至檔案館,共收錄超過150萬張檔案。經過約四年整理和電子錄入後,自2010年前後逐步面向公衆開放查閱服務,近年來正式接入“我的南京”“蘇服辦”等線上平臺,形成線上預約與線下自提相結合的便民服務系統。(張潔茹 範傑遜 實習生 周娉羽 謝沂諾)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