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六維推進“平安韌性小區”建設
在一年多時間裡將一個存在諸多問題的保障房小區打造成有牢固安全屏障、有美麗居住環境、有和諧鄰里氛圍、有多元聯動共治,無人員滋事、無涉穩事端、無安全事故、無入室盜竊的“四有四無”小區,是否可行?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通過一系列舉措將願景變成現實。
2023年以來,南京市公安局浦口分局結合新一輪社區警務改革,堅守“社區主防”定位,整合聯動部門、屬地、社會等內外部資源力量,堅持黨建引領、文化涵養、法治潤澤、多元共治、環境提升、科技賦能六個維度同步推進,推動全區創建10個“平安韌性小區”。
2024年度,10個“平安韌性小區”交出了可喜的成績單,實現了人員滋事肇禍、實施個人極端情況零發生,盜竊非機動車、盜竊車內財物、入室盜竊零發案,各類安全事故零發生,高空拋物警情零發生,前置化解矛盾糾紛超400件次,12345投訴類工單同比下降35%,電信詐騙案件發案率同比下降31.1%,治理質態顯著提升。目前,全區已全面推廣打造“平安韌性小區”。
深耕治理
“現在小區人居環境有了極大的提升,管理方式也從以前的到處‘搬救兵’到各單位組團‘送服務’,讓羣衆的‘需求側’與政府的‘供給側’高效銜接。”作爲第一批享受到“平安韌性小區”改革“紅利”的橋林街道蘭花塘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明高興地說。
作爲浦口橋林板塊最大的保障房小區,蘭橋雅居有28棟樓、54個單元、2032個住戶。投入使用以來,毀綠種菜、私建違停等現象屢見不鮮,紅白喜事噪聲擾民,打架滋事、故意毀財、盜竊等時常發生,居民飽受環境髒亂、矛盾頻發的困擾。
爲了解決基層治理的種種難題,變被動工作爲主動服務,2023年8月底,浦口區決定在蘭橋雅居試點建設全區首個“平安韌性小區”,由公安牽頭,聯動區、街、社區各級各方力量,先期開展一個月的小區內部“四清四拆四整治”,在短時間內扭轉小區環境髒亂差頑疾,並通過居民議事會方式“不繞圈、不推諉、不空轉、不無解”,幫助居民紓困解難,做到走最近的路、聽最真的話,組最強的團、解最難的題,花最少的錢、辦最實的事。
浦口分局還以市公安局推出的社區民警退出“大輪班”勤務機制改革工作爲契機,大幅增加社區民警在社區的工作時間,社區民警就地着裝巡邏、接處警,確保有充足的時間、精力、責任和能力在社區開展警務工作。
橋林派出所蘭花塘社區民警張成林對此頗有感觸:“以往要參與所裡值班,要處警、要做筆錄,還得完善執法工作,還得處理社區工作,每每到這個時候都焦頭爛額。”
現在,在社區的時間由每週8小時增加至每週不少於32小時,張成林有更多時間沉下心,紮根在社區與居民交流,還有約60人的社區警務團隊配合開展工作,聯合深耕治理,力爭做到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小區。
“有了警務團隊,社區工作有了更多抓手,居民的難題及時就能得知,各項政策都能得到及時宣傳,發生矛盾糾紛在小區裡就能解決。”張成林說。
據瞭解,浦口分局充分發揮社區民警作用,聯動協管員、網格員、樓棟長、物業工作人員共同參與小區管理,打造警網融合治理、聯勤聯動防控、矛盾糾紛化解、風險隱患防控、前置民生服務、居民宣傳動員6大陣地,變單打獨鬥爲聯動共治,變被動警務爲主動預防。
數智賦能
此前在蘭橋雅居上線的“慧治蘭芯”系統,會定時向張成林以及警務團隊成員推送涉及小區、居民等各類數據信息,實現對小區內人員、車輛、事件的精準把控和動態分析,並分析潛在風險,讓小區的安全防線更加牢固。
爲實現精準平安建設,浦口分局緊扣線上“數據匯聚、賦能實戰”目標,圍繞基礎、生活、互聯網信息3個維度,匯聚全量信息,搭建數據模型,開發應用場景,實現數據精準把控、動態分析。推動小區出入口、內部及周邊智能監控補盲,主動發現、處置異常出入情況。設置面向樓宇的防高空拋物監控,分析異常動向,加強規範引導。實時獲取居民的12345熱線、民意110工單數據,掌握民情民意,推送社區警務團隊主動處置。
爲強化風險防控,浦口分局區分保障房小區、老舊小區、商住樓、新商品房小區、舊商品房小區、零散樓棟等六類不同類型房屋住宅場景,建立“平安韌性指數”評價體系,從硬件設施、數據動態、矛盾化解等5大維度30項指標實時評估小區安全等級,區分“安全、較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四檔,推動治理從“事後處置”轉向“事前預防”。
記者瞭解到,如小區發生案件、安全事故等負面問題,將自動觸發扣分機制,並及時將扣分項目和原因推送社區與主責部門,待問題事項解決後,分數將再次補回,讓小區治理具備“智慧”與“韌性”。
此外,分局聯合區司法局打造“法治大道”“德法文化公園”等陣地,開展反詐喚醒室、禁毒宣傳等活動,提升居民法治素養。因地制宜挖掘創建小區歷史文化,通過講好當地故事,引發居民共鳴,喚醒居民對於平安的共同期許和責任,用文化認同找到新的歸屬感,從“接地氣”走向“守樓氣”。
共享共建
2023年12月26日,由浦口分局牽頭的首場“蘭橋議事會”在蘭橋雅居召開。會上,居民們頻頻談到電動車上樓充電的問題,儘管大部分居民都知道這是個隱患,但因小區車棚充電樁數量有限,且費用較高,“飛線”充電的情況屢禁不止。
爲儘快解決電動自行車充電難題,浦口分局牽頭召開12場專題議事會,聯合住建、消防、物價、街道、物業等,最終形成“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居民出一點”的解決方案。新增充電樁70個,充電成本降至0.5元/6小時,推動充電設施投保率100%,蘭橋雅居小區電動車“飛線”充電、上樓入戶、亂停亂放3項頑疾順利解決。
在推動建設“平安韌性小區”過程中,浦口分局主動“跨前、搭臺、支撐、兜底”,聯合聯動區、街、社區各級各方力量,開展精細化治理探索,形成了“公安組局、羣衆點單、政府上菜”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模式。對發現的問題,邀請相關部門與居民一起召開“面對面、實打實、硬碰硬”的居民議事會,截至目前,已召開“居民議事會”102場次,處理電動自行車充電難、電梯故障多維修難、車庫住人使用煤氣包、缺少紅白喜事場地易擾民等問題356件次,這一模式已在全區推廣。
“通過構建線下‘多元參與、聯動共治’的平安防線和線上‘數據匯聚、賦能實戰’的功能矩陣,做到服務羣衆在基層,幫困解難在基層。”張成林告訴《法治日報》記者,一系列的舉措亦產生了疊加效能,自蘭橋雅居開展創建工作以來,小區的警情、案件同比分別下降35.8%,55.3%,12345工單下降21.1%,物業費收繳率從2%提升至70.5%。
如今,隨着建設“平安韌性小區”工作不斷深入,居民們也逐漸從基層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爲參與者、主導者,老黨員、樓棟長們紛紛行動起來,組建“老夥伴聯盟”,倡導文明新風、調解鄰里矛盾、守護公共利益,對獨居老人等落實看護關照,形成了睦鄰互助良好氛圍。各參與單位從“單向發力”轉變爲“同心同行”,解決羣衆關切的問題從“事後處置”轉變爲“事前預防”,社區治理從“破窗效應”轉變爲“共同家園”,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實現各類風險可感可知、可防可控,讓平安成爲一種可持續常態。(法治日報記者 羅莎莎 許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