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水鹼度上升!助攻碳移除與海洋酸化緩解
中山大學海洋學系助理教授雷漢傑分析南海長達26年的海洋觀測資料,首度發現海水鹼度呈現自然上升趨勢,不僅能提升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達28%,也可減緩海洋酸化速度約14%。(中山大學提供)
海洋酸化問題有望透過「增鹼」技術獲得緩解。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學系助理教授雷漢傑近日發表研究成果,分析南海長達26年的海洋觀測資料,首度發現海水鹼度呈現自然上升趨勢,不僅能提升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達28%,也可減緩海洋酸化速度約14%。此項研究證實海洋鹼化有助於長期碳移除,爲全球氣候變遷應對策略提供新方向,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雷漢傑指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其中約26%由海洋透過海氣交換吸收,卻也因此導致海水酸化,危及海洋生態系統。近年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強調,若要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僅靠減碳並不足夠,還需結合「碳移除」技術,其中「人工增鹼」便是具潛力的創新方法。
然而,過去相關研究多停留在理論推演或小規模實驗階段,缺乏長期實地觀測數據支持。雷漢傑利用1999年設立於北南海的「東南亞時間序列研究」(SEATS)測站資料,系統分析總鹼度、溶解無機碳、pH值及碳酸鈣飽和度等指標,首度發現南海海水鹼度逐年上升,呈現自然鹼化現象。
研究顯示,南海表層海水總鹼度每年上升約0.56微莫耳/公斤,雖僅爲萬分之三的變化,卻足以顯著提升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並減緩酸化與碳酸鈣飽和度下降的速度。雷漢傑表示,這些觀測成果與理論模型高度吻合,證明「海洋增鹼」不僅具可行性,還能同時達成碳移除與酸化緩解的雙重目標。
他強調,南海具備理想的自然條件,是觀察海洋鹼化現象的天然實驗室。這項研究不僅有助於理解南海環境變遷,也可作爲全球推動海洋人工增鹼技術的參考依據,未來仍可持續深化相關應用與技術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