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敵量販店…幸安市場欲退場 議員籲市府提轉型計畫

幸安市場內部攤商僅剩49間,與過去的100多間相比銳減許多。

臺北市幸安市場陪伴在地50多年曆史,近年不敵消費習慣改變,面臨退場,北市議員洪婉臻接獲攤商陳情,她認爲,市府應該要積極思考傳統市場的退場機制及轉型。市場處表示,今年公告精進補助及行銷計劃,改善市場軟硬體。

緊鄰忠孝新生捷運站的幸安市場,在民國64年改建,爲地上4樓、地下1樓建築,安置原有攤商及流動攤販,但隨着民衆購買生鮮習慣到量販店或超市,攤商陸續退場,只留1樓攤位。實際走訪市場,多數爲衣服修改及部分蔬果魚市,僅有幾間年輕的花藝攤商進駐。

幸安市場自治會也說,市場原本就是以修改衣服居多,雖然有販售生鮮蔬果,但是礙於1樓不能使用明火,沒有熟食的關係,顧客本來就少,加上量販店及超市的衝擊,更少有人光顧。如今攤商老闆年紀高齡70幾,鮮少二代接班,攤商數從100多間銳減到49攤,面臨退場機制及轉型。

洪婉臻表示,幸安市場僅是北市傳統市場的一例,北市府應該要藉機盤點各處市場狀況,若需要退場時,不僅能即時協助,同時也思考如何活化轉型,不少傳統市場在文創咖啡廳、特色新創店鋪等進駐後,反倒拉高人氣。現在幸安市場正在面臨此轉捩點。

市場處表示,目前盤點境內規畫退場的八德、信義、南鬆市場,依照北市自治條例,輔導經營不善的市場退場並提供停止使用補助費每攤70萬元。另外,吸引有意經營的多元特色攤舖使用人進駐,也會訂定相關計劃。

市場處強調,今年公告市集精進補助計劃及行銷補助計劃,改善市場硬體環境,降低部分攤商退場導致市場競爭力下降的影響,並加強市場行銷,活絡市場商機。

幸安市場表示,由於市場內沒有賣熟食,多少影響到人潮。記者邱書昱/攝影

幸安市場。記者邱書昱/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