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黃牛就不是人嗎?

近期小米汽車要求部分還未提車的用戶提前支付車款的事件又有了反轉,據說是小米通過大數據鎖定了一些黃牛車主,要求這部分黃牛車主提前支付全款,如果不支付的話,訂單取消,而且定金不退。

小米的購車協議當中確實有規定“小米有權隨時通知付款,用戶7日內未付清尾款視爲違約,定金不退”。而且小米也稱此舉是僅針對“高風險用戶”,比如頻繁修改提車信息,或者有棄單傾向者。

小米的這一操作看似爲了維護正常銷售秩序,打擊擾亂市場的投機行爲,但其手段本身卻嚴重動搖了商業交易中最根本的基石——契約精神。

小米汽車依據“大數據”判定用戶爲“黃牛”,這只是其單方面的推測,並非用戶已經發生了合同約定的違約行爲。哪怕用戶頻繁修改提車信息,那也是在你小米允許的規則範圍內的操作吧,既然允許修改,那用戶有什麼錯嗎?如果你一開始就不允許修改提車信息,那也就沒這個事了。只要用戶沒有明確表示拒絕提車或無法提車,那用戶就沒有構成違約。

無論用戶是真實消費者還是黃牛,小米的義務就是按照訂單生產車輛,並在約定時間內通知用戶提車、完成交付。至於用戶最後到底要不要提車,那是用戶的事,他即便不提車,也損失了定金,受到了相應的懲罰,從合同上來說這並不違規。小米給疑似黃牛的用戶打上標籤,要求提前支付全款,否則定金不退,其本質上是違反了契約精神,將企業自身的風險完全拋給用戶。

今天小米可以用“疑似黃牛”的理由要求提前付款、沒收定金,明天是否會用其他“大數據標籤”對消費者施加不合理的限制或懲罰呢?這麼做不僅容易誤傷真實消費者,更損害的是小米的商業信任根基。

我們來看看其他車企是怎麼做的。

特斯拉用戶支付定金鎖定訂單後,線下驗車確認無誤後才支付尾款。車輛運輸風險完全由企業承擔。

蔚來用戶支付定金後7天內可無理由退款;超過7天后若因企業原因導致交付延期超60天,用戶可隨時退訂並全額返還定金。

極氪的合同中註明“最晚交付日”(如定金支付後90天),若超過期限用戶有權解除合同並獲定金200%返還;

問界用戶提車等待週期超過10周,將會發放超期補貼,補貼金額爲200元/天,封頂爲10000元。

所以,小米作爲汽車領域的新生,還有很多東西要學。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的罪魁禍首恰恰是小米自己,當初新車上市爲了獲得好看的訂單數據,對黃牛不加以限制,而自己的產能又無法支撐大量訂單,導致不少用戶難以忍受漫長的等待週期而棄單。

對黃牛的治理,應該從銷售規則設計和訂單審覈環節就開始,而不是對已支付定金的用戶打上標籤揮舞“失信”的大棒。否則,最終被市場判定爲“失信者”的,很可能正是車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