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錢黑中國”的生意該破產了

銳評近日,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因美國政府暫停資金援助而遭“斷糧”。該機構中國項目負責人此前撰文警告美方資金凍結令反華生態體系“陷入危機”,呼籲美國或其他捐助方繼續資助其業務,上演了一出反華勢力“提線木偶”斷線後公開“哭窮”的荒誕劇。這場鬧劇不僅扯下了某些智庫“獨立客觀”的僞裝,也將其背後“金主”操縱國際輿論、編織涉華謊言的“認知戰”鏈條暴露無遺。這些年,在國際上炮製涉疆、涉華謠言的“產業鏈”當中,ASPI是劣跡突出的一個。一些典型謠言,比如把新疆棉花、番茄甚至辣椒說成是所謂“強迫勞動”產物,誣稱新疆的學校和住宅區是所謂“拘留所”,將新疆婦女接受免費體檢的照片移花接木成所謂“絕育手術”等,大都出自ASPI及其僱用的冒牌“學者”如鄭國恩之手。此外,華爲5G“威脅澳大利亞國家安全”、中國影響力“滲透澳政界學界”等謠言的背後也有ASPI的影子。對ASPI長期接受反華勢力資助,炮製涉疆、涉華謊言的真面目,包括《環球時報》在內的中外媒體早有大量揭露,澳大利亞國內諸多有識之士也對其嗤之以鼻。澳前駐華大使芮捷銳將其視爲“澳大利亞‘中國威脅論’的總策劃”;資深經濟刊物編輯託尼·沃克抨擊其“反烏托邦世界觀,幾乎沒有爲將中國視爲潛在合作者留下餘地”;前澳航首席執行官約翰·梅納杜則表示ASPI“缺少誠實,讓澳大利亞蒙羞”。可以看到,雖然一貫自我標榜“獨立研究機構”,但ASPI實則既不獨立,也不研究。它嘴上說“獨立”,實際上很拜金。其中國項目負責人貝書穎直言“僅需數百萬美元”就能維繫反華業務,這種赤裸裸的“明碼標價”將其反華行爲的廉價性與工具性暴露得很徹底。其炮製的所謂研究“成果”線索要麼來自反華非政府組織,要麼使用無從證實和溯源的所謂募集證據。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所言,這家機構“完全違背學術研究應有的職業道德操守,早已名譽掃地”。這場“斷糧危機”掀開的不僅是ASPI的財務醜態,更讓世人看到整個反華生態鏈的潰敗圖景。背後“金主”們通過資金輸送將智庫、媒體、機構串聯成“謊言生產線”:像ASPI這樣的所謂“智庫”負責炮製“學術炮彈”,一些媒體添油加醋渲染恐慌,某些機構則以“人權衛士”姿態施壓。這種“三位一體”的模式,本質上是企圖用虛假敘事構築對華圍堵的認知圍牆。ASPI中國項目如今面臨停擺、員工失業、社交媒體遭羣嘲的窘境,暴露出反華產業鏈外強中乾的本質。ASPI的案例並非孤例。一些組織披着“學術外衣”行政治操弄之實,把國際輿論場變成它們傾倒虛假信息的場。它們通過數據造假、斷章取義等手段,將偏見包裝成“權威報告”,企圖矇蔽國際社會認知。對它們捏造的“成果”,一些西方媒體不加甄別,乃至明知有假依然爲其搭臺唱戲。最近,又有某家西方媒體因爲邀請鄭國恩幫忙覈實中國所謂“黑料”,而在最基本的新聞事實上翻車。這樣的教訓值得一些西方媒體汲取和反思。真正的學術研究本應超越狹隘私利和政治偏見,服務於人類共同福祉。我們呼籲各國智庫和媒體堅守職業道德,抵制金元操控的誘惑;敦促有關國家停止資助反華謊言產業鏈,勿讓學術殿堂淪爲政治打手;更希望廣大民衆擦亮眼睛,認清某些機構“拿錢黑中國”的生意經。當ASPI人員爲其“中國研究”在社交媒體上哭窮時,外國網友的嘲諷一語道破天機:“重要的中國相關研究?你說的是反華宣傳吧。”可見謊言或許喧囂一時,但終究經不起陽光的暴曬。中國的發展成就,爲世界持續做出的貢獻,國際社會自有公論,謠言在真相面前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