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不起衛生紙、難呼吸 重症肌無力者插管求生 專家盼新藥納健保

臺灣神經免疫醫學會葉建宏理事長(中)與臺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樑採葳理事長(左二)及病友,呼籲政府加速給付生物製劑,給予難治型重症肌無力病友治療新希望。(臺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我意識清楚,可是我無能爲力」。臺灣約有6000名肌無力患者,這不是普通的無力,病患可能面臨連一張衛生紙也拿不起來、無法走路、呼吸困難的窘境。肌無力者中,有2成屬於難治型重症肌無力,無法藉由傳統治療控制,其中有逾50人特別嚴重,頻繁進出急診、住院插管才能度過一次次的危象。專家期盼政府能將生物製劑納入健保,讓這些病患迴歸正常生活。

臺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葉建宏表示,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免疫系統異常產生抗體,錯誤攻擊神經肌肉傳導系統,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進而釀成肌肉無力等症狀,好發於20歲至30歲女性及50歲以上男性。無力主要影響「眼睛、四肢、吞嚥、呼吸」4大系統。

葉建宏說,多數臺灣病友初期爲「眼肌型肌無力」,出現眼皮下垂、大小眼與視力模糊等症狀,其中3~5成會在2至3年內進展爲「全身型」,進一步出現口齒不清、四肢無力、行動困難,甚至可能影響吞嚥、呼吸等重要維生功能。

43歲的設計師Kathy,6年前洗澡時發現眼睛無法閉上、被洗髮水刺痛,這一微小的異常揭開她與重症肌無力長年抗戰的序幕。起初,她以爲只是顏面神經的短暫失調,沒想到竟被診斷爲罕見的重症肌無力,被宣判終生需要藥物控制。即便病情暫時穩定,也無法擺脫反覆發作的命運,一次無法吞嚥而無法服藥後,她被迫接受血漿置換,忍受頸部靜脈插管的劇痛,只因放心不下年僅3歲的孩子與年邁母親。

傳統治療的副作用與反覆感染讓Kathy疲憊不堪。去年,她因免疫抑制藥物導致肺炎,再度緊急住院治療,病情穩定不到一個月又再度復發。治療手段僅能依賴副作用強烈的類固醇勉強控制。

更令人遺憾的是,當新型生物製劑爲重症肌無力患者帶來曙光時,Kathy卻因檢測出早期肺癌,無緣參與臨牀試驗。這項爲許多病友帶來希望的新療法,對她卻遙不可及,就連醫師也對她說:「我真的沒招了」。

葉建宏表示,目前約有8成患者可透過綜合性治療控制病情,維持可接受的生活品質,但仍有約2成「難治型」患者病情反覆發作,其中又有約50名患者,不僅對傳統療法反應不佳,甚至無法承受類固醇副作用,病情一旦急性惡化,恐需住院、插管,才能撐過「危象」,亟需新型治療的介入。健保應優先支持這些逾50名有迫切治療需求的患者,將生物製劑納入健保,並逐步擴大適用範圍,落實健保精準與效益導向的照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