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勝:組織變革的四個真相(重磅揭秘)

2024年,在經濟寒冬的壓迫之下,大量企業開啓了組織變革。根據穆勝諮詢的《2024中國企業平臺型組織建設報告》,53.2%的企業在進入2024年後進行了組織變革。如果算上2023年實施了組織變革的企業(佔比26.6%),近兩年選擇進行組織變革的企業高達79.8%。

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逆境之下倒逼出來的組織變革往往容易走入歧途。因爲這種“變革”並不是經過系統思考和頂層設計之後的產物,更像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反應。一個難度如此之大的事情,是不可能用簡單的方式來完成的。

關於組織變革,大多企業在頭腦發熱的同時,忽略掉了許多事實。

真相1——寒冬,該不該組織變革?

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經濟寒冬,企業還應不應該調整組織,甚至走向組織變革?這是一個場景化的問題,是大部分人當下的疑慮。

在組織建設上,一般的說法是“天晴修屋頂”,即企業在面對好的發展形勢、有足夠容錯空間時,再推動組織變革。當企業面臨外部的寒冬,自身需要爲“活下去”而奔忙時,組織建設還應該做嗎?組織變革還有必要嗎?

跳出當前的形勢,平臺型組織的巨大優勢已經毋庸置疑,但建設平臺型組織的風險和成本也的確存在。於是,企業一方面可能高喊“以客戶爲中心”“端到端交付”“無邊界團隊”,但另一方面,企業家們還寄希望於通過一些簡單調整達成上述狀態,並沒有做好真正組織變革的準備。

或者說,在他們的心中,組織變革的投產比一直是不那麼清楚的。所以,他們做出來的所謂“組織變革”,其實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地修修補補,更多是一些口號。這部分“做得一嘴組織變革”的企業,其實就充斥在我們上面八成左右的企業裡。

在組織變革上玩虛招的企業,其動機也不難被理解。當企業面臨外部嚴峻形勢,而組織變革的操作又困難重重時,企業家們當然會降低組織變革的訴求。但我們也發現,那些真正實踐平臺型組織的企業,無論在晴天還是雨天,都在變革之路上勇往直前、堅定不移。他們享受了平臺型組織的紅利,更將其作爲對抗寒冬的“火把”。

組織變革是不是一個高奢品?是不是隻適合一小部分企業?

在我們看來並非如此。組織變革的每一步其實都有章可循,企業大可不必摸着石頭過河,去面對不必要的風險;而組織變革的每一步其實都能帶來顯著效果,所謂“多走一步都是新的風景”。企業擔心的風險和成本問題,以及投產比問題,其實和他們樸素的想象大相徑庭。

說到底,關鍵是有沒有勇氣走出第一步,勇氣的背後是對組織的認知。在這一步上,進退之間,已經把老闆們分成了兩個境界,讓企業在組織問題上進入了不同的“平行宇宙”。

經濟寒冬,並不會讓本想推動組織變革的企業放棄,那些“被擠出”的需求,本來就是泡沫。作爲一家諮詢機構,我們只應該聚焦有真實需求的企業,給出更確定的組織變革方法,讓他們在變革之路上能夠策馬揚鞭,星夜兼程。

真相2——講真,什麼企業做組織變革?

其實,當下組織變革的方向趨於一致,就是走向平臺型組織。或者說,只要企業是真正想要推動組織變革,那平臺型組織就是他們繞不過去的主題。

但是,建設平臺型組織的變革成本巨大,並不是所有企業都願意承擔,哪些企業會堅定爲之呢?這是一個涉及底層邏輯的問題,也是大部分人心底的疑問。

以前,我將企業進行組織變革原因大概分爲三類,後來我的團隊又從人才角度研究出了第四種原因,具體如下:

一是以部門牆、隔熱層、流程桶、(指標)真空罩爲表徵的大企業病將導致企業困死在內耗中;

二是大企業病發酵出來的“管理雙殺效應”將加速企業的內耗;

三是外部不確定性將挑戰金字塔組織的“脆弱”;

四是90後、00後進入職場,用獨特個性來“教育職場”,對於就業環境相當挑剔,導致企業必須提供更加簡單明確的“市場化組織規則”——讓員工用明確的價值產出換取回報。

我們通過持續的研究,驗證了這些原因。同時,經過了與企業異常頻繁的接觸,我們對這個問題又有了新的認知——上述原因中,並不是哪個原因決定了企業會走向組織變革,組織變革是這幾個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

以下是我完全基於客戶的視角而披露的觀點:

1、只有在市場增量不足時,企業纔會追求效率;只有在追求效率時,企業纔會真正重視組織問題。現在經濟緊縮的走勢,讓企業開始重視效率問題,也開始重拾組織問題。

2、實際上,解決組織問題的確能讓企業更好地追求市場增量(增長),但在絕大多數老闆的認知裡,這是一個“慢變量”,他們天然不會將這個變量與創造市場增量聯繫在一起。

3、大企業病會降低企業效率,但效率是相對的,大企業病是普遍存在的,沒有企業會因爲大企業病而認爲自己在競爭中處於效率劣勢。所以,當老闆們抱怨大企業病時,他們更想做的是組織創新,即用一些小的口號、工具、手段來實現提效,而非大動干戈的組織轉型。

4、只有競爭的壓力纔會讓企業走向組織轉型。說直白點,只有當其他企業用更有效率的資源組織方式頻頻吞噬市場,且自己企業多種保守療法的嘗試依然無果,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老闆們纔會想到要徹底進行組織轉型。

5、沒有企業會爲看不到的不確定性而選擇組織轉型,我們大可以羅列一系列的灰犀牛、黑天鵝、瘋狗浪,但絕大多數老闆並不會因此而提前打造對抗風險、反脆弱的組織,他們都習慣“因爲看見,所以相信”。

6、絕大多數企業只會爲了“活下去”而選擇組織轉型,那些爲了“活更好”而先知先覺在豐衣足食階段進行組織轉型的企業,只有一個原因——他們有一個格局超級大的老闆。

真相3——實踐,組織變革如何開啓?

如果組織變革的主流方向是走向平臺型組織,那麼,企業應該如何開始呢?實踐中,穆勝諮詢提供了一套落地操作的解決方案,也打造了幾個標杆公司。

我們的理念是,讓一個企業從金字塔組織變成平臺型組織,關鍵要解決員工的“責、權、利、能”這四大要素,併合併爲三大變革:

其一,重塑組織結構,也就是重新定義“責”和“權”。這將改變指揮條線,讓小業務團隊甚至個體開始以用戶爲中心,讓聽得見炮火的人來決策,讓前臺調動中臺再調動後臺。

其二,重塑激勵機制,也就是重新定義“利”。這將改變指揮條線上每個節點的利益分配方式,讓人人都爲自己打工。

其三,重塑人才供應鏈,也就是重新塑造“能”。平臺型組織對於個體能力的要求是極高的,因此,轉型平臺型組織的企業無一例外都會發現自己的人才缺口,於是要求我們幫助他們打造出高效率和超穩定的人才供應鏈。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我們在近兩年的實踐中觀察到的現象。我相信,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以爲平臺型組織中的人才是依靠learn by doing來實現成長的。顯然,這樣的想法很幼稚。平臺型組織必須實現人才量產,而實現人才量產的方式一定是做知識管理,只有基於強悍的知識管理,人才才能批量化複製。

上述的三大轉型並不容易,因爲每個轉型都是在挑戰企業原有的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真相4——先精煉組織,再變革組織!

如果考慮建設平臺型組織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當下並沒有啓動的條件,難道,在組織設計上就沒有調整的空間了嗎?所有老闆都不會這樣認爲,他們很清楚內部有多少問題,會用各種手段來擠水分。

但這也造成了對組織問題簡單粗暴的理解,還有後續的若干“衝動政策”。例如,當下不少企業就是在“壓縮組織”而非“精煉組織”。

所謂壓縮組織,可以想象爲用一個衝壓機強行壓縮物體的體積。所謂精煉組織,是通過各種手段,消除組織的冗餘,留下“真金”。兩者看似相同,實則天差地別。強行壓縮,雖然簡單,但真不怕破壞了內部結構?精煉組織,雖然複雜,但卻是讓企業更加健康的必由之路。

王安石變法,也知道是去冗官、冗兵、冗費,古人尚且知道通過精煉去除冗餘,我們現在的好多老闆,就是一臺臺思維簡單的“衝壓機”。

以下這些方面,都是精煉組織的機會:

組織精煉真有空間嗎?一定有。

空間有多大?這取決於企業的組織設計水平。

大多數企業裡,HR作爲專業人士,並沒有主導組織設計,即使某些企業新增了OD(組織開發)崗位,HR們依然無法主導組織設計,因爲這本來就是很多老闆喜歡自己操刀的地盤。非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後果一定是留下種種問題,這些“認知差(可稱爲GAP1)”,就是組織精煉的一個機會。

另外,戰略是動態的,業務是發展的,組織設計也需要適時調整。但偏偏組織設計又有惰性,很難靈活匹配戰略和業務的需求。這中間的“時間差(可稱爲GAP2)”,就是組織精煉的另一個機會。

在這兩個GAP上挖掘紅利,絕對可以讓企業增加過冬的籌碼,值得一試!

同時,最初的“組織精煉”對於後續的“組織變革”,好處也是顯而易見——冗員是組織變革最大的阻力,一個擁有龐大官僚結構的企業,根本無法啓動組織變革。這類企業裡,老闆的權威實際被分散了,並不是真的權威,於是,TA很難以一己之力推動組織變革。只有打掉官僚們的地盤,企業纔有重組涅槃的可能。

問題是,幾個老闆能夠下這個決心?所以,兩年裡那近八成啓動組織變革的企業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刀真槍?這個數據想想都覺得“全都是泡沫”呀……不需多時,泡沫就會被刺破,真正能笑傲寒冬的企業,一定是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