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十五五”|長江經濟帶要建綠色廊道,製造業要協調創新
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覆蓋11個省份,地理位置優越,其面積佔全國的20%,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在全國佔據重要地位,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十五五”期間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戰略支撐區。推動長江經濟帶高水平發展將會進一步提升長江經濟帶現代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發揮長江經濟帶在全國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長江經濟帶發展態勢日趨向好,發展成效顯著,但這些成效還不穩固,客觀上還面臨不少挑戰,長期以來長江經濟帶是中國人與自然矛盾衝突比較劇烈的地區,特別在快速城鎮化、 工業化過程中,部分地區的開發建設強度、人口的集聚規模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生態隱患、環境污染在多領域、多地區存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矛盾依然突出,局部生態修復尚不能完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目前長江生態環境治理偏重地區自身需求,分段保護、 多頭管理的特徵依然明顯,跨區域多元化生態 補償長效機制還未完全形成。
1.發展差距明顯,東西之間協調困難
中國區域差距從東西爲主轉向南北擴大爲主,其中長江經濟帶“東強西弱”格局依然鮮明,沿線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不平衡較爲突出。2023年長江經濟帶沿線人均GDP約爲9.86萬元,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0.82萬元;人均GDP排名前3的省市均位於長江經濟帶下游,分別是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而人均GDP排名較後的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 位於上中游地區,貴州人均GDP僅爲5.42萬元,上海市是貴州的3.5倍。在城鎮化、吸 納外資、吸引人才等方面,下游地區優勢明顯,2023年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 市城鎮化率分別爲 89.46%、75.04%、74.23%和61.51%,而上游地區除了重慶市,其他三省都不到60%。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下游地區也是第一方陣,上中游地區除了中心 城市外,其他城市處於明顯的弱勢地位,合作 機制建立存在較大阻力。
2.生態資源約束壓力仍然較大
長江沿線11省市化工產量約佔全國46%;長江經濟帶重金屬重點防範區面積接近全國50%,長江中下游近80%化學工業園區集中分佈在長江干流,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矛盾仍然存在。長江經濟帶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的排放總量雖有減緩,但一些水域跨污染處理仍然面臨壓力,如大清流河等流域跨界水污染問題。能耗高、污染重的鋼鐵企業、化工企業、大型石油化工具有沿江沿海佈局的特點,長江沿線仍有數萬家類似企業,搬遷、關停仍需一段時日,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壓力。長江分支水系衆多,雖然對周邊區域污水處理設施加大建設及檢查力度,但生活污水和農業生產污水直排現象時有發生,偏遠縣區、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不到位,或者污水管網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等達不到排污要求。部分鄉鎮及農村既無法彙集處理生活污水,又無集中儲存設施,大多直排溝渠、雨水管網及湖泊。一部分農村農業種植和養殖方式還較落後,農業生產廢水直排,化肥、農藥等會污染周邊溝渠、河流、湖泊,部分產業園區及工業集中區的污水處理能力落後,或園區處理能力滿足不了污水排放量,污水不達標排放現象也較嚴重,總體上對長江 的生態環境特別是水資源環境造成較大壓力。
3.產業佈局缺乏系統性,協作程度較弱
首先,沿江各省市產業佈局缺乏統一規劃。各地區的產業規劃中大多將“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汽車產業”列入中長期規劃中,差異性不明顯,分工與合作意識不強,緊密協作程度較弱。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上缺乏整體考慮,導致上中下游之間無法差異化利用資源,上中游難以獲得資金、技術支撐,下游在資源支撐、技術輸出中無法體現優勢,不利於一體化市場建設。其次,產業結構同質化較爲明顯,無法錯位發展,同質化競爭激烈。 “十四五”時期,長江沿線各省市產業規劃重點領域大多集中在電子信息、汽車、新能源等產業,而在高端產業、戰略產業層面分工不夠、 合力不足,不利於一體化進程。
4.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明顯滯後
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交通發展、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最初多侷限於一域之需,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絡以及信息化基礎設施相互銜接較弱。2023年,全國等級公路里程比重平均水平達到96.9%,而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的等級公路里程比重不到96%,下游地區則接近100%,上下游之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之間存在明顯差距。
一是違規建設、無序發展現象仍有存在。非法建設碼頭、碼頭市場監管較弱、無序競爭、岸線資源使用低效等現象仍較明顯。二是航道運輸一體化及管理現代化進程緩慢。長江經濟帶11省市在信息資源發佈、共享、溝通等仍存在明顯的差距,高等級航道佔總航道里程比重較低;三是沿江港口交通樞紐功能與定位不明確,水路與其他交通方式聯運銜接不夠,貨物運輸的“最後一公里”難題在不少港口沒有解決,多式聯運存在困難,運輸成本不斷增加。不同運輸方式、樞紐的統籌協調還不夠,鐵路、公路及航運之間的分工還較模糊,重點港口的功能定位也存在一定衝突,現代化組合型交通樞紐集羣相當缺乏。
推進長江經濟帶高水平發展的建議
“十五五”時期,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以軸帶爲支撐的區域戰略仍爲中國重大部署,推進長江經濟帶高水平發展仍是重中之重。
1.保護一江清水,建設綠色廊道
保護一江清水,流域內需從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等方面來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安全,全面提高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率,以生態文明建設統籌長江經濟帶發展,形成綠色、高效的發展路徑。
一是下游地區有序、高質推動城鎮化,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提高產業的准入標準,減少生物資源消耗,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一市加快推進跨流域重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環境治理聯動,建立具有決策系統、執行系統、監測系統和諮詢系統的下游區域生態環境合作機制。
二是上中游地區需優化產業結構,拒絕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進入,強化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跨區域的碳交易、排污權交易市場和節能減排交易市場,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集約型、綠色型發展模式。
三是立足於區域協同聯動,建立各具優勢的專業化分工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產業合作優化區域產業鏈佈局,爲產業轉型升級彙集創新資源要素,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爲中國現代化經濟發展的綠色廊道。
2.推動協同創新,實施製造業“雙創”體系建設工程
以產業生產週期、產品全生命週期爲抓手,篩選出重點行業、優勢企業,在上中下游區域開展製造業“雙創”體系建設、示範引導。統籌長江經濟帶上的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及製造業創新中心,優化創新中心佈局,推動協同創新。探索聯合共建科技服務平臺,支撐製造業高水平發展,共同攻克科技短板。
一是提高協同創新效率,避免創新資源浪費。整合利用各行業及關鍵領域的優勢資源,建設創業創新平臺,鼓勵大中小企業跨界、跨行協同創新。從國家層面建設長江經 濟帶產業創新聯盟,整合資源,合作共贏。
二是利用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完善提升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工業互聯網與各行業的融合發展,完善提升中介服務、金融服務及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創新生態系統一體化、協同化發展。
三是強化產業集羣創新體系建設。以長江經濟帶重點產業集羣、高新技術開發區及重點產業園區爲核心,推動“互聯網+”與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產業鏈協同、創新鏈合作的製造業智慧集羣。
3.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十五五”期間,長江經濟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需聚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新興產業發展。
一是加快沿江鋼鐵、有色、石化和船舶等資源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利用先進技術,降低資源消耗量,改造、淘汰高能耗的生產工藝,加大技術設備更新改造力度,關鍵行業、關鍵環節上加大研發投入,用綠色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節能降耗。支持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 興產業發展,推動產業鏈從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攀升,在土地、資金、人才等方面向戰略新 興產業傾斜。
二是對新建項目、改造項目要提高行業准入標準。在土地資源利用效率、能耗強度、環境友好等方面嚴格把關篩選。大力延 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及初級產品深加工程度,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發展。
三是有序佈局未來產業、新興產業,提高綠色產業、智能製造產業比重,避免新能源等綠色產業盲目建設,造成重複投入和產能過剩,必須考慮資源承載能力,科學制定新興產業、綠色產業規劃,實現帶內梯度化、區域性的健康有序發展。
4.推動產業有序、高質轉移與承接,建立合作協調機制
產業轉移與承接是長江經濟帶構建合理產業分工體系的重要途徑,能夠進一步優化生產力空間佈局,形成因地制宜的新質生產力產業帶。長江經濟帶地跨中國東、中、西部,產業梯次發展特徵明顯,經濟互補性較強。
一是推動上中游地區間產業轉移與承接,形成緊密合作共同體。上中游處於工業化加速時期,處於產業投資的擴張階段,需要先進製造業帶動地區發展,故應提升區域營商環境,承接下游及國內外的優勢產業轉移;下游地區經過多年快速發展,資源與環境承載壓力較大,綜合商務成本不斷上升,亟須將部分產業鏈條中的製造環節轉移到上中游,上中下游合作互動基礎已確立。
二是構建長江經濟帶一體性增長評價機制,通過一體化協作,實現產業帶整體性經濟增長,使不同地區共享發展成果、共享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促使各地區從被動協調到主動協調。綜合考慮地理區位、現實基礎、資源潛力,以沿江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爲載體,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立區域合作發展的利益分享機制和協調機制;統籌謀劃戰略產業,吸引創新資源集聚,前瞻性部署未來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學校以及應用場景。
5.推動產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建設一體化數字支撐平臺
要聚焦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打造高速、泛在、聯動的信息網絡,打破數字壁壘,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支撐。打造跨流域、跨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數據賦能推進全產業鏈協同轉型,全面提升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市場服務、經營管理等各個環節的數字化應用水平。數字經濟作爲長江經濟帶快速發展的一大板塊,在“東數西算”的空間格局引導下,一是推動區域信息樞紐港建設,實現數據中心和存算資源協同佈局。推動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相融合,聚焦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領域的顛覆性創新,推動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爲數字經濟打下基礎。二是要推動數字技術產業化,產業經濟數字化,壯大數字經濟,加速產品和服務迭代,推動實體經濟擴容增效,成爲“十五五”期間長江產業帶新的增長點和增長動能。
6.以都市圈建設爲引領,形成多極網絡空間組織發展格局
一是發揮中國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城市羣的輻射帶動作用,更好發揮上海的“五個中心”引領示範作用,龍頭帶動長江經濟帶高水平發展。
二是提升長江經濟帶各個中心城市的功能,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影響,再通過乘數效應、支配效應、擴散效應、涓滴效應等帶動周邊區域,促使中心大都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的良性互動,推動產業鏈、價值鏈相耦合,提升中小城市協 同發展能力,縮小大中小城市發展差異。
三是大力推動都市圈同城化發展,減少產業、資本、人口、技術等要素流動障礙,深化都市圈內部產業分工,協調基礎設施規劃、環境治理等,因地制宜地推動大市場統一建設。通過構建跨界政產學研用一體化聯盟、支持“創新飛地” 建設等途徑,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更加緊密的多極網絡空間經濟聯繫。
(作者孫承平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本文首發於《發展研究》2025年05期,原題爲:“十五五”長江經濟帶高水平發展研究。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科建設“登峰戰略”區域經濟學重點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新發展階段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動力變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闡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項目“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研究”。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刊發,再刊時有編輯和刪節)
來源:孫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