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信賴產業+AI新十大建設 何晉滄:打造臺灣「經濟日不落國」

▲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出席「2025全球產業脈動與海外影響力經貿論壇」。(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潘姿吟/臺北報導

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今(23日)出席由 CRIF、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及《ETtoday新聞雲》共同主辦的「2025 全球產業脈動與海外臺灣企業影響力經貿論壇」,並見證海外臺商評比榜單的揭曉。他表示,這份榜單不僅展現了優秀企業作爲卓越典範的價值,也凸顯臺商在全球舞臺上的影響力。同時他強調,在極端氣候頻繁與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國際經貿環境充滿高度不確定性,政府將持續推動產業升級與基礎建設,邁向「經濟日不落國」的願景。

經濟現況與挑戰

何晉滄指出,雖然國際局勢動盪,臺灣經濟依然展現韌性與彈性。根據最新數據,2025 年上半年臺灣出口年增率達 4.8%,優於日本(-0.03%)、韓國(4.8%)與新加坡(9.4%);上半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爲 6.75%,也明顯高於日本(0.84%)、韓國(0.93%)及新加坡(1.67%)。然而,全球經濟仍面臨四大挑戰:極端氣候導致的經濟損失、地緣政治下的經濟碎片化、關稅政策頻繁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稀土等關鍵材料受限所造成的供應鏈混亂與通膨壓力。

強化基礎建設:水資源與能源轉型

面對氣候變遷,何晉滄強調,政府積極推動 「新治水」與「新供水」 政策,確保民生與產業用水安全。他說明,自民國 106 年至 113 年,已新增每日 237 萬噸水源,相當於全臺公共用水量的 22%,並將備援調度能力提升至 48%。

對於未來目標,他說將在在民國 120 年前再增加 133 萬噸,使供水韌性達 60%。同時,推動海水淡化廠、再生水廠、伏流水等新水源,並透過跨區調水與水庫聯合調度提升系統能力。在防洪上,政府編列上千億元推動治水計劃,期程縮短至 4 年,目標在 118 年前完成,以達到「最小淹水面積、最快退水時間、最高安全標準」。

在能源方面,臺灣正推動 「第二次能源轉型」,以多元綠能與深度節能爲核心,邁向 2030 年減碳及 2050 年淨零目標。預計 2030 年能源結構將爲綠電 30%、燃氣 50%、燃煤 20%。同時,2024 至 2027 年目標累計節電 206 億度,並透過儲能技術與強韌電網提升電力安全。

協助產業轉型:雙軸驅動

爲了協助產業轉型提升,何晉滄指出,政府編列 460 億元特別預算,推動「因應國際情勢韌性特別條例及支持方案」,協助中小微企業與傳統產業轉型,並強調,秉持 「雨天不收傘」 的原則,爲營收衰退 10% 的廠商提供優惠貸款、利息補貼與最高 10 成信用保證。

此外,同時推動 「雙軸轉型」,包含數位轉型(智慧服務、製造業 AI 應用)與淨零轉型(節能改善、綠電採購)。截至目前,中小微企業振興計劃已輔導 15.8 萬家企業,創造 689 億元產值,並設立「馬上辦服務中心」單一窗口,快速協助業者。

五大信賴產業與 AI 新經濟

最後,何晉滄再次強調,政府正積極落實 「五大信賴產業」 與 「AI 新十大建設」,以鞏固臺灣在全球科技的領導地位。

• 半導體:發展矽光子與低耗電 AI 晶片,目標 2027 年 IC 設計先進製程採用率達 50%。

• AI:加速產業化,2029 年 AI 投資可望增加 1,000 億元。

• 軍工:推動國機國造、國艦國造,2027 年無人機產值目標 300 億元。

• 次世代通訊:研發 6G 與寬頻衛星技術,114 年已完成 6G 雛型系統測試。

• 安控:建立透明度揭露平臺,提升產品合規與市場信任。

「AI 新十大建設」聚焦數位基盤、關鍵技術與智慧應用三大面向。包括建構主權 AI、強化算力、打造「AI 護國羣山」、推動量子科技與 AI 機器人供應鏈,並帶動各產業導入 AI,建構全民智慧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