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衆一心”的熱血戰歌如何響徹寰宇

(原標題:“萬衆一心”的熱血戰歌如何響徹寰宇)

“萬衆一心”的熱血戰歌如何響徹寰宇(來源:視頻綜合)

原上海公共體育場中央,指揮家劉良模站在高凳上,指揮民衆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等救亡歌曲……7月4日,當“凱歌穿越八十年”尋訪團成員來到位於上海市荊州路的國歌展示館時,這張攝於1936年的黑白老照片定格了歷史珍貴一幕。而在7月5日晚,南京奧體中心,6萬多名觀衆在“蘇超”第六輪比賽現場齊唱國歌的視頻刷爆網絡,雄壯的進行曲旋律穿越時光震撼心靈,令人感慨萬千。

國歌展示館坐落的這片區域,是原電通公司舊址所在地。1935年,電影《風雲兒女》在此處孕育誕生。這是最早展現覺醒的中國人民拿起武器、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影片之一。片中的《義勇軍進行曲》,不僅成爲抗戰中震撼山河、催人奮進的嘹亮號角,更是跨越國界、響徹寰宇,成爲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一曲激盪人心的國際戰歌。

光影銘刻記憶裡的山河抗戰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步入國歌紀念廣場一隅的國歌展示館,《風雲兒女》的黑白影像正在播放。片尾處,一隊覺醒了的中國民衆,高唱着《義勇軍進行曲》,步伐鏗鏘,義無反顧地奔赴抗敵戰場。展廳中陳列的一頁頁泛黃的歷史文件、一幕幕定格的電影場景、一張張承載着時代吶喊的黑膠唱片,彷彿仍在發出震耳欲聾的呼號,把觀衆瞬間帶回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1931年起,日本帝國主義接連發動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以及古北口、喜峰口戰役,把戰火進一步燒向長城以南,肆意踐踏中國國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和左翼文化運動,激勵人民奮起反抗。澎湃激盪的時代風雲,催生了抗日主題電影《風雲兒女》及其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展覽部主任張栓中說。

影片中,青年詩人辛白華的故事正是時代的縮影。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他毅然決然衝破個人情感的藩籬,投身於抗日救亡的時代洪流。當目睹摯友犧牲前寫來的絕筆信,辛白華髮出悲愴而堅定的誓言:“朋友,我一定不使你失望,我也要做一個像你一樣的長城上的雄鬼!”

《風雲兒女》由田漢編劇、夏衍改編,而導演許幸之正是江蘇揚州人。許幸之之子許國慶告訴記者,1934年末,許幸之與上海美專的同學吳印鹹一起舉辦了繪畫攝影聯展。夏衍參觀畫展後邀請許幸之和吳印鹹參加《風雲兒女》的拍攝,給了他們走上電影創作一線的機會。

影片中,《義勇軍進行曲》不僅在片尾響起,更在開頭就出現。許國慶回憶道,父親說過,這樣的安排旨在強調,《風雲兒女》就是一篇抗日的戰鬥檄文!

激盪寰宇的反法西斯戰歌

在國歌展示館衆多珍貴藏品中,一部珍藏版的《義勇軍進行曲》黑膠唱片尤爲引人注目。這是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灌製的首版《義勇軍進行曲》黑膠唱片,唱片編號爲34848b。

1935年5月24日,《風雲兒女》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首次唱響,從此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1982年2月15日,聶耳誕辰70週年紀念日當天,許幸之在《人民日報》發表《憶聶耳》一文,追憶這段難忘的往事:創作期間,聶耳幾乎廢寢忘食,在房間裡打拍子、彈琴、踱步、高歌,被房東誤以爲其“發了瘋”而大罵了一頓。

在通宵拍片後的一個清晨,聶耳興高采烈地叩開許幸之的門,舉着新鮮出爐的樂譜試唱,那雄壯的曲調瞬間打動了許幸之。在共同推敲下,他們對起句進行了昇華,使其更爲激昂;將末尾由“我們萬衆一心,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前進!”大膽修改爲“我們萬衆一心,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增加疊句的力量,並以鏗鏘有力的休止符收尾,把挺身前進的情緒表達得更加明快、強烈。

“這首《義勇軍進行曲》,從1935年錄製第一版開始到1949年,我們前後找到7個版本。”上海文物收藏家楊涌指着各類《義勇軍進行曲》的唱片版本告訴記者,在戰火紛飛、文化出版飽受摧殘的年月裡,無數唱片被查禁銷燬,但《義勇軍進行曲》的發行從未間斷。它如同不滅的火種,通過電影配樂、歌詠隊傳唱、唱片流轉、報刊發行等各種手段進行傳播,成爲抗戰時期深入人心的精神號角。

“美國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曾深情演唱並錄製此歌,開頭就是音譯的‘起來’,同盟國廣播也時常播放。甚至在東南亞的一些抗日遊擊隊中,這首歌也被稍加改編,成爲他們的革命戰歌。”張栓中表示,戰爭年代,《義勇軍進行曲》的影響力超越了國界,在國際上廣爲流傳,成爲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來自東方雄渾嘹亮的最強音。

吹響歷久彌新的精神號角

90年來,《風雲兒女》的意義早已超越了電影本身。它是歷史的見證者,記載了“血肉長城”的悲壯;也是精神的傳承者,讓“起來”的呼聲永不消逝。而被確立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更是成爲國家神聖的象徵和標誌。

抗戰期間,各類義演、教唱,讓《義勇軍進行曲》如同不息的浪潮席捲城鄉。其中,愛國志士、指揮家劉良模參與的一次行動深入人心。

國歌展示館中,劉良模先生的嫡孫劉新指着一張照片告訴記者,1936年6月7日,上海民衆歌詠會在公共體育場舉行抗日救亡歌詠大會。爲阻撓這場大會,國民黨當局臨時在場內組織了一場足球賽。“趁着比賽間隙,近千人的歌詠隊伍與四五千名羣衆一擁而上,將球場變成了《義勇軍進行曲》等救亡歌曲的海洋,數千人同聲高唱,場面極爲震撼。”

在照片中,劉良模站在一張臨時搬來的高高的椅子上,忘我地指揮着。據說,原本軍警還想阻攔,但是當唱到《義勇軍進行曲》時,軍警們忍不住和民衆唱成一片,融入抵抗外侮、同仇敵愾的共鳴之聲。這場傳奇般的大型演唱活動,也成了抗戰時期“音樂救國”的生動寫照。

如今,國歌展示館精心策劃的“國歌嘹亮”升旗儀式、“塑魂”紅色研學課等公共教育活動,迎來大批年輕觀衆。戴上AR設備,觀衆用指尖“輕觸”《義勇軍進行曲》首版唱片,塵封的旋律便在寂靜中甦醒,讓每個人的心變得熱血澎湃。

“抗日戰爭期間涌現的大量經典文藝作品,如《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歌曲,直至今日,每一箇中國人聽到,都會心潮澎湃。”張栓中表示,這份在逆境中迸發的創造力與精神力量,至今仍閃耀着奪目的光輝,給予我們深刻的啓迪與不竭的動力。

看到黑白光影裡的《風雲兒女》,聽到首版《義勇軍進行曲》唱片裡歲月沉澱的沙沙聲,尋訪團成員、研二學生沈旖璇感受到“穿越時空的邂逅”:“熱血和愛國,永遠都可貴,我們一定要銘記那用血肉築就的長城,傳承那永不屈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