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雲半年核心利潤13億派息11億,物業費彈性定價已簽約22個小區
8月19日,萬物雲(2602.HK)在中期業績會上披露,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81.4億元,同比增長3.1%;淨利潤約8.4億元,同比增長5.4%;核心淨利潤爲13.2億元,同比增長10.8%。
截至報告期末,萬物雲的現金資產約114.6億元,經營性淨現金流同比增加20.5億元;同期,應收賬款下降14.5億元。該公司擬以人民幣11億元作爲派付股息總額,用於2025年中期股息分紅,年化股息率約9%。
具體來看,住宅物業服務仍是基本盤,報告期內貢獻了約102.79億元,同比增長10.4%,佔總收入的 56.7%;另一大收入來源是物業及設施服務管理,實現收入約爲51.69億元,同比增長7.7%,佔總收入的28.5%。
在被問到全年業績指引時,萬物雲財務負責人王緒斌表示,在上半年營收和核心淨利潤的增長基礎上,預計全年這兩項指標的增速會高過於上半年,整體上增長還會加快。
王緒斌表示,公司很看重現金流,過去做得也比較理想,整體上應收賬款增速一直低於營業收入的增速。下一步爲了支持業務發展和分紅,一方面服務好客戶,從源頭上減少拖欠,另一方面針對拖欠時間較久的欠款,成立工作小組進行重點清欠,以確保現金流穩定。
對於物業行業來說,從去年底持續至今的降費呼聲,對保住現有項目和持續開拓新項目都形成了不小的挑戰。
在萬物雲執行董事兼首席運營官何曙華看來,當前限價引起的降費、推盤等是市場修復的階段性現象。從市場發展角度來看,過去在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期,房價處於上行趨勢,業主對物業費價格不太敏感;在當前的相對穩定期,業主產生了持有房產的成本焦慮,對服務質量和價格關注度也提升,部分地方政府也順應需求出臺了相關政策。
萬物雲嘗試以“彈性定價”破局,推動物業服務的質價相符。何曙華表示,“彈性定價”不是鼓吹物業費降價,而是通過將服務切分爲508項,實現定價從“數人頭”向“算工作量”的轉變,同時,在158項底線服務基礎上,讓業主按需選擇服務,設定服務上限,使得業主和物業在定價協商時有了依據。
據透露,截至目前,今年已簽約了22個彈性定價項目,還有接近12億的業務正在洽談之中。在已落地的重慶翰林學府項目、青島金域藍灣項目上,最終確定的物業費都高於政府限價。
除了物業費之外,物業公司另一備受外界關注的就是與開發商的關聯業務情況。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萬科通過轉讓物業或車位的方式,向萬物雲清償債務,其中既有持有型物業,也有銷售型物業。
對此,萬物雲副總經理、資產經營中心總經理葉菲表示,今年3月份,萬物雲推進了一個名爲“驚蟄”的行動,針對去年底以來獲取的一些抵債資產,按照資產策略的劃分以及執行落地計劃,動員了公司很多組織和部門共同參與。
其中,對於銷售型資產,萬物雲秉持整體收益≥0的原則,儘可能實現應賣盡賣。葉菲透露,該部分用時間換空間,分6年消化銷售型資產,今年目標約4億,約8成是車位、15%是住商寓,餘下是辦公,上半年已完成約1.4億元的任務。
對於持有型的大宗資產,葉菲表示,該部分主要是作爲社區商業的起步,圍繞社商品牌的建立精耕細作,今年4月中旬,武漢新唐的原萬科廣場更名爲萬芊薈,從短期數據來看,相較於1月份,6月份的客流增加了26%、銷售額增加了31%。8月中旬在瀋陽有第二個萬芊薈正式落地。
葉菲稱,在這部分將通過運營品牌提高資產價值,再選取更好的時機尋求項目退出,這也取決於整體的資金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