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斑馬線被撞效應 北市廣設行人庇護島

臺北市長蔣萬安主持道安會報,聽取北市府檢討乳癌名醫周佳正7月過馬路遭公車撞擊身亡事因和因應作爲。記者楊正海/攝影

乳癌名醫周佳正7月過馬路遭公車撞擊身亡,市府預計行穿線退縮及庇護島等工程每年完成40處以上,今年8月已有44處。臺北市長蔣萬安昨在道安會報指示,希望找出更多行人友善區或是行人優先區等示範點。

周佳正身亡地點在羅斯福路與愛國西路口,交通局在道安會報表示,該路口包括增設行人庇護島及行人號誌,縮短一次性穿越距離,以及提供緩衝空間、退縮行穿線及增設欄杆,減少視野死角。還有照明改善,提升夜間行人與車輛間可視性。

列席的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吳昆峰建議,不是隻有大路口才做庇護島,即使是隻有15公尺的道路,大家都還是用50公里的速度在騎車、開車;住宅密度比較高的地方,路幅即使沒有那麼寬,也可示範看看。

蔣萬安表示,庇護島設置時,必須要確認是否符合行車動線,不要影響車輛正常通行,庇護島底端要設分道標誌、反光標線、警示標誌,確保駕駛人辨識,避免擦撞。另外,交通局統計,今年上半年北市未停讓行人違規案件數計1萬1818件,較去年同期增加1969件。

交通部也在今年6月30日起,調高未停讓行人導致行人傷亡裁罰金額後,北市汽機車未禮讓7月有1786件、8月1816件、9月912件。不過死亡遭開罰7月2件、8月1件、9月1件,交通局指出,還是有死亡案件,仍要持續精進,達成零死亡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