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企業加速“搞錢” 人形機器人或將面臨“持久戰”

中經記者 曲忠芳 北京報道

2025年7月僅過去10天,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就已發生至少10起融資事件。其中就包括星動紀元、雲深處科技前後腳宣佈完成近5億元人民幣融資;它石智航天使+輪融資1.22億美元;小雨智造融資約1億元人民幣;星海圖連續完成兩輪融資,獲得資金超1億美元。截至7月10日,據IT桔子數據,2025年以來具身智能賽道已發生123起融資事件,涉及資金規模約173億元人民幣,融資事件及規模比2024年全年數據還高,而且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歷史最高紀錄。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一般情況下,硬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路徑,基本是先構建技術閉環,再搭建商業閉環,通過規模化實現技術和商業的飛輪運轉,融資通道則從一級私募市場到二級公募面向更大的資本市場,無論是美股、港股還是A股科創板等,市場給予企業時間,以待其營收增長、扭虧爲盈、驗證業績。

在融資路徑走得最快的人形機器人明星企業宇樹科技,已將公司主體變更爲股份有限公司;另一家明星企業智元機器人,則“不走尋常路”,以協議轉讓+部分要約收購的方式,轉身成爲上市公司上緯新材(688585.SH)的控股股東,開闢了募資的新路徑。

融資事件及規模創紀錄

IT桔子數據顯示,在今年以來具身智能領域的123起融資事件中,至少有31家初創企業發生了2次及以上的融資事件。在已公開披露金額的融資事件中,有39起股權融資的規模均超過了1億元人民幣。其中,銀河通用機器人於6月23日完成了規模爲11億元的新一輪融資,成爲迄今爲止國內具身智能領域單筆最大規模的融資,投資方包括寧德時代上市公司戰投、溥泉資本、國家開發銀行國開科創、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紀源資本等。

此外,星動紀元、雲深處科技分別於7月7日、9日宣佈完成新一輪近5億元的融資。關於融資用途,星動紀元方面表示,將用於人形機器人軟硬技術的研發與量產落地,推動“模型—本體—場景數據”閉環飛輪高速運轉。雲深處創始人、CEO朱秋國則表示,將重點投入到四足機器人產線擴建、人形機器人技術研發及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

朱秋國不久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的成熟度和四足機器人存在較大差距,雲深處自2017年創立至今,經過八年的研發測試與驗證,市場對四足機器人的信任程度已達到了新的高度,接下來要做的是實現更加穩定、智能和便宜的機器人。而人形機器人剛剛起步,近兩年在雙足行走方面取得突破,工業場景應用還非常有限,而更爲複雜、安全要求更高的家庭場景應用則還需要時間。

不難看到,具身智能可以說是今年資本圈的焦點,專業投資機構、國資基金、互聯網大廠、車企及相關產業頭部企業等非常關注,甚至掏出真金白銀,付諸行動。從IT桔子收錄的投融資事件中也能看出,不少投資方還選擇同時押注多個標的。

記者從多方渠道瞭解到,宇樹科技從今年春節以來股權投資就“一票難求”,可謂資本圈備受追捧的“香餑餑”。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6月19日,宇樹科技完成了近7億元人民幣的C+輪股權融資,投資隊列中包括中國移動、騰訊、阿里巴巴及螞蟻集團、吉利控股等產業巨頭。自2016年創立以來,宇樹科技已完成10次股權融資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宇樹科技在5月底進行了一系列工商變更,尤其是將市場主體類型由“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爲“股份有限公司”,儘管宇樹科技方面迴應稱“系公司運營方面的常規變更”,但被外界視爲旨在爲IPO鋪路。

另據媒體報道,宇樹科技計劃將在2025年年底遞交IPO申請,上市地點或選擇A股,後擇機再登陸港股。對此,本報記者向宇樹科技方面覈實求證,但截至發稿,該公司暫未迴應。

智元機器人“另闢蹊徑”

不同於宇樹科技、雲深處科技、星動紀元等通過股權融資、不斷向在二級市場IPO推進的路徑,智元機器人可謂“另闢蹊徑”。7月8日晚,上緯新材公告披露,智元機器人擬通過與核心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持股平臺“智元恆嶽”,以協議轉讓+部分要約收購的方式,合計持有63.62%的股份,成爲該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

按照公告計算,協議股份轉讓的總價爲9.41億元,而要約收購的總金額上限爲11.6億元,由此智元機器人以約2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一家A股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智元機器人方面強調,本次行動僅爲收購控股權,不構成《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所定義的“借殼上市”。

謙詢智庫合夥人龔斌指出,自“併購六條”(指中國證監會2024年9月24日發佈的《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公佈以來,已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被一級市場的明星企業所收購,目前這些被收購的上市公司尚未公告資產注入的安排。因此智元機器人後續的操作與戰略佈局還有待持續關注。在國內具身智能領域中,智元機器人是少數幾家軟硬件都做、全棧技術研發、to B和to C端都覆蓋的公司之一,同時探索多個技術路線、進入行業上下游構建生態,這種打法非常耗資金,迫切需要更大規模的融資。未來人形機器人的端到端通用場景到來,尚需三五年甚至十數年的時間,人形機器人公司必須趁着當前的熱度,想盡一切辦法融到足夠的資金,活下去是第一要緊的事情,才能“不下牌桌”。

“資本蜂擁而至,正在快速催熟產業。產業界各方都渴望儘快兌現AI紅利,無論是投融資火熱,還是明星企業謀劃IPO,都反映出整個賽道的焦慮情緒。”龔斌如是說道。

那麼,智元機器人的路徑,對於其他同樣亟待募資的機器人企業而言,能否效仿或複製呢?

“國產頭部機器人企業積極尋求上市是現階段的必然,IPO上市通道狹窄,智元機器人此次收購股份可能會構成較強的催化劑,推升國產機器人本體企業的估值,也刺激其他機器人探索更多上市的途徑。”龔斌表示,智元機器人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看起來似乎是“捷徑”,但實際操作中很可能是“曲徑”,其他企業想要效仿實際並不容易。

龔斌進一步指出,儘管特斯拉下調了其人形機器人產品Optimus的生產預期,但國內人形機器人的進展超預期,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銀河通用、樂聚機器人、傅利葉智能等多家企業都釋放出千臺規模的出貨量,2025年被公認爲是人形機器人規模化量產的元年。產業界參與者一方面要初步兌現市場業績,另一方面也要推高並維持賽道熱度,並且爲打“持久戰”儘快備足“彈藥”和“糧草”。

(編輯:張靖超 審覈: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