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執政者的宣傳為什麼失靈了
豪砸十五億的大罷免全面失敗,人民用選票再度對賴政府發出不信任的怒吼,政府最應該想清楚的是,除了種種失能的施政外,未來要如何和民衆溝通,才能消除憤懣?
賴清德曾被造成賴神,然反差極大是:七二六大罷免大敗,他被日本媒體認證是用大罷免「排除在野黨」,「以爲臺灣是民主,原來是誤會」、還有日本專欄作家說「大罷免是掏空民主的白蟻行爲」,上任後「挑釁」印象始終洗不掉。表示他的對外對內宣傳全失靈。怎麼說?
溽暑最熱門的話題是,電視劇「零日攻擊」團隊,兩年從勞動部就業安定基金得到二八七二萬元補助,且只用一支影片和一場記者會,就覈銷一千多萬。
民進黨執政以來,大手筆投入各種內外宣傳,讓許多文化、影視、廣告公關業者吃香喝辣。一一二年度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費預算共編列近廿二億,超過兩次大罷免費用。主要用在綠媒和親綠文化人。有報導指出,若將統計區間拉長至民進黨執政的九年(二○一六年至二○二四年),民視共獲得超過五五點八億元的標案,三三一項政府標案;三立拿下逾卅九點九億元,約獲得二三七項標案。
反對者認爲這是「綠色洗腦」:以振興文化之名,以政治介入大內宣之實,扭曲產業自然發展,更使臺灣流行文化產業底氣盡失,創作能量不斷倒退。疫情前電影年平均票房爲一百億元,但是二○二四年降爲六十億臺幣,大倒退。
這些以宣傳爲主的標案,重新定義了「文化」本身,意識形態就是真實發生,褊狹史觀等於客觀存在,文化部定義的「文化」體系本身不容質疑,不需要轉譯成多元文化,創造性對話被噪音吞沒。顯示政府的文化政策管理失能失當,讓文創產業的發展離國際水準愈來愈遠。
韓國總統李在明很重視K–pop文化。近日和「獵魔女團」導演暢談文化產業,引用金大中的理念:「文化藝術的本質是自由與創造力,而政治權力本能上總想加以控制」,所以政府應支持但不干涉。這是執政者的高度,非臺灣所能企及。媒體和文化人,本就不應被餵養成聽命咬人的狗。
民進黨大內宣,最大問題是仇恨動員。進入網路與社羣媒體時代,民進黨雖然迅速將重心轉向社羣媒體,試圖突破傳統同溫層。製作網路節目,如《老闆叫我開直播》,與年輕人討論時事與社會議題;或用Threads與年輕世代互動,但綠色洗腦不改,最後卻淪爲用網軍側翼帶風向,攻擊異議者。
物極必反效應,民衆對民進黨教條式套路,非常反感,尤其對反對黨的抹黑,加上欺騙的宣傳,裂解不少側翼網軍經營的同溫層。日益極端的內容,挑戰人性的良善面,不計一切瘋狂推動大罷免,不但成爲網路嘲諷政府的新哏,再吞敗也是預知死亡紀事而已。
當宣傳變得片面單調和缺乏生命力,以製造敵人並神化執政正當性爲主,就算短期激起狂熱,長期卻易使人產生疲勞和反感。當生活被戰爭陰影、通膨和政治高壓籠罩時,過度虛假的宣傳必然顯得蒼白無力。
臺灣應該重返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爲主的民主社會。重建一個多元自由文化且具有批判精神的社會,從根本上杜絕極權宣傳的再次出現。
已過世的胡佛教授曾擔心臺灣變成「一切全爲對付想像的敵人,系統淪爲羅織的場域」,將是「言而無信,反覆無常,終至不可治理」。
臺灣需要的是包容的正能量,不是在內部找敵人。花蓮陸配村長熱愛臺灣服務鄉里,照顧漸凍丈夫不離不棄,只因來自對岸,就被政府解職。她說「我們不是外人,是還沒被承認的家人」,臺灣人民需要的是體恤人民,按摩情緒的手。(作者爲政大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