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大國博弈與戰略自主
川普與習近平終於在6月初通了電話。圖爲川習2017年在G20峰會上見面。 (美聯社)
川普與習近平終於在六月初通了電話,中國大陸外交部發布了正式新聞稿,美國白宮並未公佈通話的內容,而是川普經由自創的社羣媒體平臺Truth Social發文,凸顯了決策的個人特質,改變過去制度化留下官方紀錄的形式。
比較雙方發佈的內容顯示經貿是共同關注的議題,雙方同意在日內瓦達成的協議下儘速展開後續貿易談判,以及習近平邀請川普夫婦訪問大陸。
根據中國大陸外交部的新聞,習近平強調既然達成了共識,雙方都應遵守,美方應該撤銷對大陸的消極措施,他特別強調「美國要慎重處理臺灣問題,避免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把中美兩國拖入衝突對抗的危險境地」。除此之外,大陸還在新聞中表示「美方將繼續奉行一箇中國政策」,同時「歡迎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
川普暗示雙方已經解決大陸稀土出口的問題,雖然他沒有提供細節,他還強調雙方沒有觸及貿易以外的問題,包括俄烏戰爭和與伊朗的核談判,但沒有提到一箇中國政策與臺灣問題是否不在對話之內,既不承認、也不否認,這纔是值得玩味之處。
其實在雙方發展關係過程中,各說各話、各取所需已經是行之有年的現象,但並不會刻意挑戰對方公佈的內容,可以視爲雖未同意、但不否認的默契,也是一種外交的妥協方式。「上海公報」就是最佳的案例,在一個公報當中,既明確表達雙方的共識,更保留雙方不同的意見,充分顯示爲追求共同目標而展現「同中存異」的外交藝術。
此次通話更顯示高峰外交的重要性,藉由高層對話打開僵局、管控危機、決定方向,再由業務首長進行談判。通話結束後不久,中國大陸已批准向美國主要汽車製造商的供應商發放臨時稀土出口許可證,同時傳出下次談判將於六月九日在倫敦舉行。
當前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陷入結構性的對抗格局,隨時都有可能因爲偶發事件阻礙了原已和緩的趨勢,因此美中的經貿談判不可能在短期間獲致成果,它必須隨着增進交流、持續有序對話機制、累積互信的架構下,纔有可能增加合作。
川普在發文中未提臺灣問題,但也未否認大陸對談話中涉及臺灣的意見,避免它成爲雙方關係的障礙,影響經貿博弈的大局。川普仍會以對臺軍售作爲維護臺灣安全的承諾,但是我們必須思考大國博弈下,如何避免成爲棄子,及增加戰略自主的可能性。
當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中,大聲疾呼中國大陸對臺灣以及亞太地區的威脅時,除了菲律賓之外,東協國家對此保持相對沉默,它們更關注的是川普關稅政策的衝擊,東道主新加坡國防部長陳振聲在會上強調,若在大國博弈中選邊站隊,新加坡只會逐漸失去自身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此次以「極少數」形容臺獨分子,縮小但集中力量打擊範圍,賴政府卻以境外敵對勢力概括中國大陸,形同與十四億人民爲敵,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作者爲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