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副作用攻擊小腦險失語言能力 乳癌病友爲自己打了漂亮一仗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鍾奇峰指出,乳癌與遺傳基因息息相關,隨着基因檢測日益普及,價格也更爲親民,有家族病史者可考慮主動了解自身基因風險。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癌症希望基金會日前舉辦「掌握治療新知 同行治療之路」乳癌學習營,活動中不僅有病友分享生命經歷,更邀請3位專家介紹乳癌治療新趨勢。(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爲自己打一仗,值得。」今年46歲的貝貝(化名)曾是活力十足的歐洲導遊,直到被診斷第三期HER2乳癌,打亂了她的日常。完成乳癌治療後,她又遭遇罕見的免疫副作用「副腫瘤症候羣」,免疫系統攻擊小腦,造成她語言能力退化、走路困難,治療挑戰更甚一般病友。

貝貝的媽媽與姊姊都曾罹癌,看見媽媽爲她擔憂的神情,內心的不捨化爲前進的力量,成爲她堅持抗癌的重要動力。面對接連的挑戰,貝貝花了2年多的時間積極復健,努力恢復語言與行動能力,雖仍有後遺症,她選擇走出去、安排旅行,如前往峇里島放鬆身心,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與熱情。她鼓勵病友,這段時間撐過去之後回頭看,「妳會感謝當初那個堅持下來的自己。」

癌症希望基金會日前舉辦「掌握治療新知 同行治療之路」乳癌學習營,活動中不僅有病友貝貝分享生命經歷,更邀請3位專家介紹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及荷爾蒙陽性乳癌治療新趨勢,現場病友也關心「乳癌的遺傳性」等議題。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鍾奇峰指出,乳癌與遺傳基因息息相關,隨着基因檢測日益普及,價格也更爲親民,有家族病史者可考慮主動了解自身基因風險。不少媽媽確診後擔心是否要讓年幼子女提早檢測,鍾奇峰指出,這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涉及心理與社會層面的考量,建議家屬與醫療團隊密切討論,並尋求遺傳諮詢門診,獲得全面性的專業評估與情緒支持。

馬偕醫院乳房中心主任張源清提醒,年輕乳癌患者在治療前若有生育規畫,應儘早與醫師討論是否凍卵,以保留生育力。「乳癌病人懷孕不會增加復發風險」,針對荷爾蒙陽性乳癌且復發風險較低的病友,在完成18至24個月的荷爾蒙治療後,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暫停用藥、安排懷孕,產後再補足療程;每位病友情況不同,建議與醫療團隊密切討論,做出最適合的安排。

臺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指出,HER2乳癌惡性高,易復發轉移,但科技持續進展,目前已有多種治療方式,包括傳統化療、標靶治療、ADC藥物等。近期健保已擴大給付新一代ADC藥物,用於符合條件的轉移性HER2陽性及ER、PR陰性且HER2弱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項。

張源清表示,病友可透過檢測瞭解自身病理報告,作爲治療評估的參考,協助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不過,由於每位病友的狀況不同,建議在決定治療計劃前,與醫師充分溝通,綜合考量療效、副作用、風險與經濟負擔,做出個人化且合適的安排。

鍾奇峰也提醒,目前仍有多項治療藥物處於臨牀試驗階段,尚未取得正式覈准。病友在選擇治療時,應以臨牀實證爲依據,並遵從醫療專業建議,共同制定最合適的治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