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革命先烈,謳歌革命精神!溫越現代戲《霞光》建軍節獻演國家大劇院
中國日報7月29日電 黨紀學習教育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8月1日建軍節,作爲2024年“戲從溫州來”系列活動,溫州市越劇院將帶着越劇現代戲《霞光》首次獻演國家大劇院舞臺,彰顯白色恐怖時期革命先烈堅定信念、堅守秘密、勇於鬥爭、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
越劇現代戲《霞光》是溫州市精心打造的革命題材現代越劇,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中央軍委秘書、周恩來得力助手、中央特科一科負責人、上海中央局秘書長李得釗爲保護轉移黨中央的“一號機密”——中央文庫而英勇犧牲的故事。該主人公是溫州革命史上最早在中央宣傳部、團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央特科工作的革命者,是紅十三軍的創始人之一。
李得釗(1906-1936),浙江永嘉人。1916年,考入永嘉巖頭高等小學學習,畢業後進入溫州藝文中學讀書。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爲中共黨員,成爲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的主要成員之一。同年,進入上海大學就讀,後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7年2月回國,受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的委派在廣州、武漢、南昌等地爲蘇聯東方大學招收學員。1927年底在中宣部工作,擔任《紅旗》刊物編輯,同時兼任團中央工作。1930年擔任中央軍委秘書職務。1931年9月兼任中央特科一科負責人工作。1933年1月擔任上海中央局秘書長。1934年6月在上海不幸被捕,解往南京國民黨中央軍人監獄(現南京雨花臺處)。1936年9月在獄中壯烈犧牲,年僅30歲。
《霞光》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部講述溫州紅色故事的越劇現代戲,是我國一部有關黨的安全與紀律教育的大戲,使當代共產黨員牢記初心使命,賡續紅色血脈!
公演至今,《霞光》令人潸然淚下的故事情節、現代化的視覺體驗和極富張力的舞臺審美都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百戲之祖是南戲,南戲故里在溫州。7月30日晚,溫州市越劇院將帶着越劇《荊釵記》登陸國家大劇院,受邀參加“百戲中華——國家大劇院非遺戲曲展演”,唱響經典,展現“南戲故里”的獨特魅力。
《荊釵記》作爲四大南戲“荊、劉、拜、殺”之首,講述了王十朋與錢玉蓮歷經五年坎坷分隔,依舊兩情不渝的動人夫妻之情,成功地將一個古典的愛情故事呈現在大衆面前。1997年,溫州市越劇院深入挖掘傳統經典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大刀闊斧對《荊釵記》進行改編,編劇張思聰分別在故事立意上突出“信”,結構上突出“情”,表現上突出“新”,把重信守諾作爲男女主人公忠貞不二、生死不渝的起因和終結,一反過往傳統南戲中負心戲的主題,所塑造的忠於愛情的“義夫型”形象,給當時的戲曲舞臺帶來質的變化。該劇一經推出大受好評,累計至今已演出近1300個場次。同時,作爲溫州市“南戲新編系列工程”劇目之一,《荊釵記》也曾榮獲“曹禺戲劇獎·優秀劇目獎”“曹禺戲劇獎·劇本獎”,第六屆中國戲劇節編劇、導演、作曲、舞美、演員表演等十項優秀獎,文化部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和導演、舞美、表演等六項文華獎,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等多項國家大獎。
此次巡演兩部大戲均由溫越第二代徐派傳人、國家一級演員黃燕舞領銜主演。其中,《霞光》在演出人員上更是採用全女性陣容。這也是溫越70餘年在女子越劇現代戲演繹的又一次新探索。自1951年建團以來,歷代溫越人以女小生“巾幗不讓鬚眉”的藝術特色爲基礎,紮根戲曲事業第一線,在南戲文化嫁接女子越劇的道路上前赴後繼地探索,先後經歷了七代傳承。如今,“溫越女團”已然成爲遠近聞名的金字招牌。這種團結協作、共同奮進的“她”力量精神也將推動更多的溫越人自信展現越劇藝術的生機與活力,繼續創造新的輝煌。
此外,這兩部戲將於8月5日、6日走進上海進行專場演出。
本次活動由中共溫州市委宣傳部、中共溫州市委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指導,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中共永嘉縣委宣傳部出品,溫州市國家安全局、中共溫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溫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協辦,溫州市越劇院演出。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