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關稅,日本車企選擇“自己買單”:對美出口價創歷史最大降幅!

爲應對美國關稅帶來的衝擊,日本汽車製造商正採取一種激進的策略:犧牲利潤以維持市場競爭力。

據日本央行週四公佈的企業商品價格報告,上月以合約貨幣計算的對北美汽車出口價格指數同比暴跌19.4%,創下自2016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單月降幅。這表明企業正選擇自行消化關稅成本,而非將其完全轉嫁給消費者。

這一“降價保量”的策略引發了市場對企業盈利能力的深切擔憂,並可能威脅到日本經濟至關重要的薪資持續增長勢頭。日本央行正密切關注這一動態,因爲薪資-通脹的良性循環是其決定下一次加息時機的關鍵考量因素。

與此同時,貿易緊張局勢仍在升級。據央視新聞,美國總統特朗普7日表示,將從8月1日起對來自日本的進口產品徵收25%的關稅。這無疑將給日本汽車製造商帶來更嚴峻的挑戰。

關稅衝擊下日本出口“量價分離”,央行面臨政策困境

最新數據清晰地揭示了日本汽車製造商在關稅壓力下的應對之策。日本央行的數據顯示,對美出口汽車價格19.4%的同比降幅,是企業爲避免將關稅成本完全傳導至終端售價、從而失去競爭優勢而採取的直接行動。

儘管包括Subaru Corp.在內的一些公司已宣佈了部分價格上調,但整體趨勢表明,大部分關稅成本正由企業內部消化。

其他數據也印證了日本車企的策略選擇。數據顯示,5月份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額下降了24.7%,但從出口量來看,僅下降了3.9%。出口額與出口量之間如此巨大的差異,則證明了單車出口價格的顯著下滑。

日本車企的這一策略,已引起貨幣政策制定者的警惕。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上週表示,他正密切關注在美國徵收關稅的背景下,國內的“薪資-通脹循環”能否得以維持,並以此作爲判斷下一次加息時機的重要依據。

除汽車行業外,更廣泛的經濟數據也呈現出複雜局面。週四的報告同時顯示,由於石油和鋼鐵價格下跌,日本6月份整體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2.9%,增速低於前一個月的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