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先擠進了鄉鎮CBD,連鎖經營品牌可以摸着“雪王”過河?

最新消息,截至2024年12月31日,蜜雪冰城擁有46479家門店。2024年,公司門店網絡共實現飲品出杯量約90億杯,實現了約583億元的終端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21.9%及21.7%。

2025年春節剛過,湖南某縣城的步行街上,一家蜜雪冰城門店正被圍得水泄不通。穿着校服的中學生舉着2元一支的甜筒,穿着工裝的年輕人在等6元一杯的檸檬水,幾位大爺大媽帶着孩子對着菜單上的“買一送一”指指點點——“這價格,比縣城奶茶店便宜一半!”

這樣的場景,正在全國上千個鄉鎮上演。這個以“極致性價比”橫掃一線到五線城市的茶飲品牌,正在用一種近乎“野蠻”的姿態擠進鄉鎮CBD。而它背後,進一步與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勾勒出的鄉村商業新版圖交相呼應,深化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支持連鎖經營佈局縣域市場,推動冷鏈配送和即時零售向鄉鎮延伸。

當“下沉市場”早已不是新鮮概念,蜜雪冰城的鄉鎮突擊戰,正在回答一個更尖銳的問題:在鄉村振興與消費升級的交匯點上,連鎖品牌如何既賺到錢,又“卷”出價值?

中央文件裡的“鄉鎮CBD”密碼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縣域”一詞出現了9次。這份以“深化農村改革”爲核心的文件,罕見地將“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提升到戰略高度。政策制定者顯然意識到:要讓農民真正富起來,不能只靠糧食直補和轉移支付,更需要構建一個能自我造血的商業生態。

文件劃出的三條路徑,恰好構成連鎖品牌下鄉的“黃金三角”:

①基建先行: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冷鏈配送體系、即時零售網絡的搭建,讓“鄉鎮CBD”的毛細血管終於貫通。過去制約連鎖品牌的物流成本、品控難題,正在被政策紅利與技術迭代合力擊穿。

②消費升級:推動農村消費品以舊換新、完善廢舊家電回收網絡的政策導向,暗示着鄉鎮居民對“品牌化、標準化、高性價比”商品的渴求。當大爺大媽開始挑剔奶茶的甜度,說明消費意識已完成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質變。

③金融活水: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向鄉村振興傾斜,村鎮銀行改革重組提速,讓連鎖品牌在縣域市場的規模化複製有了資金保障。蜜雪冰城能快速鋪開數千家鄉鎮門店,背後是金融政策對供應鏈企業的隱性背書。

這些變化,讓鄉鎮市場從“雞肋”變成了“必爭之地”。但蜜雪冰城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沒有像早年家電下鄉那樣簡單複製城市模式,而是把鄉鎮商業邏輯拆解到了分子級。

蜜雪冰城的“鄉鎮生存方式”

公開資料顯示,蜜雪冰城擁有總面積達到約35萬平方米的27個倉庫,系業內最大的倉儲體系,其配送網絡覆蓋中國內地31個省份、自治區及直轄市,超過300個地級市、1700個縣城和4900個鄉鎮,其中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數佔比達57.2%。

在河南某農業大縣,業內人士給加盟商算過一筆賬:縣城門店日均銷量800杯,鄉鎮店能做到500杯;但縣城房租是鄉鎮的3倍,人工成本高20%,最終淨利潤反而少了15%。這組數據揭示了一個反常識的真相——鄉鎮市場不是低配版城市,而是需要重構商業模型的差異化戰場。

在北上廣深,15-20元價位是茶飲品牌的主戰場;到了鄉鎮,價格帶直接腰斬。蜜雪冰城將70%單品控制在5元以內,這個數字絕非偶然——它恰好是鄉鎮青年日均可支配餐飲消費的大概五分之一左右。這種定價策略既避開了與縣城本土奶茶店(均價8-12元)的正面交鋒,又用“半價碾壓”製造了降維打擊效應。

與城市門店追求“第三空間”不同,蜜雪冰城的鄉鎮店往往只有10-15平米,選址集中在學校、集市、公交站等人流集散地。這種極致坪效思維,暗合中央文件提出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理念——用最小物理空間承接最大流量。更有意思的是,這些門店常常兼營手機充值、快遞代收等服務,變身“鄉鎮商業綜合體”。

在湖南郴州,蜜雪冰城建起了輻射周邊多個縣市的區域總倉。通過“總倉—縣域分倉—鄉鎮店”的三級體系,將物流成本壓縮到單店日均30元以內。這套網絡恰好與中央文件強調的“冷鏈配送向鄉鎮延伸”形成共振。當其他品牌還在爲跨省配送頭疼時,蜜雪冰城已經實現了“上午採摘的檸檬,下午出現在鄉鎮店的冰櫃裡”。

小鎮青年的“甜蜜”

蜜雪冰 城的鄉鎮擴張史,也是一部小鎮青年的消費覺醒史。當一線城市的白領還在討 論“消費降級”,鄉鎮年輕人正用2元冰淇淋完成獨屬於小鎮青年的“甜蜜”。

在江西某鎮,00後女孩小張的抖音裡滿是蜜雪冰城探店視頻:“縣城一杯奶茶錢,這裡能買兩杯,還能加雙份珍珠。”這種“精打細算的奢侈”,折射出鄉鎮消費的複雜心態——既要面子(品牌價值),又要裡子(極致性價比)。蜜雪冰城的聰明之處在於,它用“萬店同款”的標準化產品,給了小鎮青年觸碰城市生活方式的捷徑。

目前,蜜雪冰城99%爲加盟門店,其餘爲自營門店。截至2024年9月30日,蜜雪冰城在中國內地以外開設了約4800家門店,其中在印度尼西亞的門店數量已超過2600家,在越南的門店數量也已超過1300家。

但這場擴張也遠非表面看起來那麼輕鬆。中央文件特別強調的“加強涉農資金監管”“整治騙取套取惠農資金”等條款,提醒着入局者:鄉鎮市場不是法外之地。某中部省份曾出現山寨蜜雪冰城門店挪用農業補貼的案例,最終被監管部門重罰。這說明,連鎖品牌的下沉必須與政策合規性深度綁定,否則很可能陷入“野蠻生長—監管整治—市場洗牌”的惡性循環。

鄉鎮CBD的想象力

或許,蜜雪冰城的真正價值,早已超出單純的飲品生意。

在缺乏商業綜合體的鄉鎮,一家蜜雪冰城門店往往成爲年輕人聚集的“街頭地標”。它不僅是消費場所,更承擔着社交空間、就業平臺的功能。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4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300萬人,其中相當比例選擇加盟連鎖品牌創業。這種“商業基礎設施”屬性,暗合中央一號文件“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頂層設計。

更有趣的是其對農業供應鏈的反哺效應。近年來,安嶽縣“牽手”蜜雪冰城,建立了檸檬直供基地,如今蜜雪冰城每年檸檬採購量的70%來自安嶽,成爲安嶽檸檬跨界的新路徑。這種“以銷定產”的模式,恰是文件“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微觀實踐。

寫在最後:鄉鎮需要第二個蜜雪冰城?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 蜜雪冰城的鄉鎮故事,是中國鄉土經濟轉型的縮影。它用極致性價比叩開下沉市場大門,用供應鏈基建重構商業邏輯,也用規模擴張暴露出粗放增長的代價。

當中央一號文件將“縣域經濟”提升到新高度,蜜雪冰城的探索至少證明了兩點:其一,鄉鎮市場的消費升級需求真實存在;其二,商業力量可以成爲鄉村振興的催化劑。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沒有企業能靠“低價+規模”無限續命。

未來的鄉鎮街頭,“雪王”或許需要回答更復雜的問題:當人口紅利見頂,如何挖掘存量價值?當政策監管趨嚴,如何構建更健康的加盟生態?當鄉村振興進入深水區,商業資本又該如何與鄉村社會共榮共生?以及鄉鎮需要第二個蜜雪冰城?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尋找答案的過程,或許正是中國鄉鎮經濟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