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新招12人,8個"中國大腦":AI的盡頭是中國留學生?
7月11日消息,彭博社發表評論稱,當下AI領域最貴的資產是什麼?不是芯片,也不是數據中心,而是人。
據報道,爲了一名資深員工,Meta不惜開出1億美元的簽約獎金。這場激進的“挖角”讓OpenAI高管感覺“像家裡遭了賊”,而最新的“戰利品”,是剛剛從蘋果跳槽至Meta的核心高管龐若鳴。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美國科技巨頭們誇耀招入麾下的衆多“超級巨星”中,有大量華裔面孔。包括龐若鳴在內,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團隊新招募的12名成員中,有8位畢業於中國大陸高校,之後纔在海外開啓職業生涯。這意味着,全球AI競賽的命門,已然攥在了“中國大腦”的手中。誰能贏得這批主力軍,誰就可能贏得未來。
本國人才爲其地緣政治對手(美國)開發AI系統所扮演的超常角色,不太可能被中國方面忽視。 因此,美國決策者現在必須採取更多措施,吸引來自中國及其他地方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並創造一個他們可能留下來的環境,而不是一味打擊移民。
但美國商界高管們不應想當然地認爲,單靠高薪就能贏得這場國際人才競賽。哈佛大學研究人員上月表示,從高影響力科學出版物的數量來看,中國在“人工智能原始人力資本”方面佔據主導地位。儘管美國在算力和投資上佔優,但人力資本優勢有助於推動中國本土的人工智能研究。頂尖人才或許也熱衷於在海外賺錢,但他們當中的大批人還是會選擇留在中國國內。
今年5月,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DeepSeek論文上列出的200多位作者的數據。他們發現,這家公司的成功“本質上是一個本土人才的成功故事”。DeepSeek一半的團隊成員從未出國留學或工作,而那些出過國的人最終也選擇回國投身於人工智能的研發。這對於美國的政策具有啓示意義。
斯坦福的報告指出,中國看待人才出國經歷的視角,並非單純視爲人才流失,更多是將其視爲他們獲取知識後回國效力的途徑。美國“可能錯誤地認爲自己擁有永久性的人才優勢”。
其他數據也佐證了美國作爲頂級人工智能研究人員首選目的地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在2022年,僅有42%的頂級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在美工作,而2019年這一比例爲59%。同期,中國正迅速縮小差距,佔比從11%躍升至28%。
與此同時,作爲產業政策的一部分,中國一直在資助高校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和研究項目。無論這項投資的回報如何,它都確實幫助孵化了人才,繼而爲企業的技術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DeepSeek的一篇關鍵性論文就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的學者共同撰寫。通過這種方式,中國正在構建一個不依靠挖角個別明星人才的創新生態系統。
相比美國企業,中國本土企業在招募頂尖人才方面遠沒有那麼財大氣粗。一項分析顯示,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私人投資額幾乎是中國的12倍。今年早些時候,有報道稱DeepSeek的“高薪職位”年薪可達約154萬元人民幣。這在中國城市已屬可觀,但與硅谷動輒造就百萬富翁的薪酬相比,仍相去甚遠。
儘管如此,DeepSeek正在積極招兵買馬,其目的是吸引更多身處海外的中國人工智能研究者回國。公司甚至在招聘平臺LinkedIn上發佈了大量職位。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是爲了讓這些人才相信,他們的貢獻“將在歷史長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DeepSeek或許希望,這樣的願景能打動那些思鄉心切的中國人才。
歸根結底,全球將近一半的頂尖AI研究員來自中國,而來自美國的則爲18%。許多人可能會到海外尋求機遇,但在美國並未釋放出熱情歡迎信號的當下,中國正力求說服至少一部分人才留在國內。硅谷令人咋舌的簽約獎金或許足以贏得一場跨國人才爭奪戰,但能否贏得長期博弈還有待時間來檢驗。(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