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未來中國留學生的趨勢正在變!
留學這件事是有周期性的,東邊不亮西邊亮,有的時候就是這樣。比如英國這邊到達峰值的時候,很多中國學生就分流去了澳洲了。總有平替的競品出現的。
而留學整體人羣和趨勢也是改變的,因爲經濟形態在改變,各個國家吸引留學生的政策也在改變。而中國留學生選擇留學的國家和趨勢就會改變。
整體來說,富裕階層那波應該沒啥變化,主要還是會以英美澳這種爲主,畢竟佔據好學校的資源是主要的,是用來維護他們圈子的一種通用門票。主要發生變化的是普通中產,甚至僞中產家庭,他們的會發生改變,以及一些普通家庭,也會開始成爲留學市場的增量。
總的來說,出國人數是每年增加的。而未來中國留學生選擇出國的趨勢會分爲這兩類:
No.1 更考慮性價比和就業,輕資產留學!
就未來的留學之路可能不再是留學需要花很多錢纔可以出去。就留學可能不花什麼錢,只是換個地方,體驗下不同地方的生活費和住宿而已。
未來像英國,美國,澳洲,新加坡,加拿大這些趨向於天花板的主流地方人數會逐漸減少。不是說去不起了,主流要去的一樣去,但主流的這些人不是增量市場。增量的是那些工作幾年了,覺得出去看看,或者花小錢,就當一次或幾次大多的旅遊形式的來提升自己的留學方式。先通過當地的學籤,拿到停留的資格。包括尋找新的就業機會的模式會增多。
未來一定不是單純的刷名校,單一疊加自己名校背書的途徑爲主的。因爲中國學生太多,能通過這個途徑變強的還是隻有少數一部分人。更多的留學生會走出差異化路線。進一步和國內考研保研的學生形成差異化優勢。
未來的留學行情,可能會是去東南亞甚至印度留學的增多。這個東西和現在的國情和風口是細細相關的。比如世界工廠的轉移,關稅問題,怎麼通過第三方把關稅和諧的更少。很多企業出海業務都需要大量留學生去橋樑承接的。
不要去小看這種不如中國的市場,越是這種低緯戰場,用國內的那套先進打法你很可能用國內的套路和打法複製過去取得先機。舉個例子,像現在經濟行情不好,海外很多人也在迷玄學這個東西的。什麼發財樹啊,水晶啊都賣脫銷的。而且看人下菜碟,不同人價格翻幾倍不等。國內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很成熟了,你只要把國內這種體系的東西複製過去就是一個財富收割機。全球都信這種東西的,歐美一樣,這個東西也賣的好,你打下沉賽道其實也一樣。轉運什麼的就是人性方面的東西,有的是人接盤,很上頭。基本幾個留學生就可以搞起來。
同類的機會多了去了,在海外,處處有機會。處處都有中國人上頭過,已經玩爛的東西,可以用同樣方式在去下沉市場再玩一遍的。其實發達國家對我們之前的傾銷也一樣。
就留學的優勢,也會慢慢從我刷個學歷,找個好的工作發展成,我通過留學,找到很多信息差。承接中國和海外的一個橋樑。這種會越來越多。對普通學生來說,這就是機會。不會沒關係,先去這些公司先學,兩邊的套路你都學會了。後面資源你多多少少都能啃掉一點。那就是你的基本盤了。
No.2 以潤爲主的留學生會更多
留學不拿身份,其實價值已經失去了一半。對現在的留學生來說,留學拿學位,申專業,都不是核心。核心是卷身份,留那邊,就多了一層機會。
國內的留學生,現在不少已經認知覺醒了,國內真的卷麻了,卷不動了,留在海外多個選擇的機會。能留下來爲目的的學生越來越多了。
就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已經開始把自己目標放在工籤和潤爲目的了,先是一輪海申,求職沒進AC也沒關係。再換戰場,繼續讀個二碩,繼續求學,接着奏樂接着舞。第二年的滯留過程中,各方面流程,都門清了。基本第二年也不在乎拿不拿學位,或成績多好了,主要是集中找工作,換到工籤爲主了。
就英澳這些潤爲目的太難的國家,也會逐漸有學校放棄,會選擇更好留更好拿工籤的地方。其實像日本,馬來這些地方也挺好,就業和風向也在往這些地方轉移。國內這邊一些像上海,江蘇等城市現在往這邊轉的也蠻多,甚至還有在泰國的,那邊國際學校多,消費水平低。
想去英國,愛爾蘭這種的,也會去歐陸這邊找平替,比如德國,法國和荷蘭這種的。學費低不說,有些還給獎,輕資產留學不說,還給你工籤機會,有進一步留下來的機會。留不下也無所謂,可以曲線救國,可以通過這個簽證在轉其他國家。
就未來很多學生可能會選擇一些平替國家達到自己潤或拿工籤的最終目的,比如去美國的會先去加拿大,去英國的會先手去愛爾蘭或北愛爾蘭,或者歐陸。去澳洲的先一步去新西蘭這種。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學校會更考慮實際性價比,就會去尋找很多具體的短缺職業去入讀。往稀缺方向去入讀,這也和國內現在提前分類有關係。未來學歷貶值是肯定的,名校學歷又是稀缺的,中間那部分人的出路在哪裡就是一個多維度探尋的地方。而這些人會摸索出更實用,更適合他們整個家庭變得更好更舒服的方式留在海外。
總了個結:留學的行情其實一直在變,無論是去英美澳加,還是去港新日韓馬來這種地方。核心的思路都是不變的,都是去尋找到適合自己更適合的生存方式。至於結果好壞沒人能知道的,但主動逃離國內的內捲去尋找更多機會和更多可能性,是很多留學生普遍達成的共識。
不是所有留學生家裡都有資源,父母都能鋪路,家裡都能足夠兜底,你回國不找工作不就業也行,回家做個全職兒女或吉祥物就行的。還是很多家庭做不到這點的,富哥富姐的留學思路永遠是學校最好的地方,經濟最好的地方。但中間的那邊是可以找到他們更舒服的地方,然後用差異化的方式找到自己最適合的路的。
出國的人過多的時候,不跟風,可能就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