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來華留學生:韓國學生的中國情結
國際教育知名媒體人 趙剛
2024年12月,我採訪了韓國在華留學生L,她在中韓之間的國際化故事也是來華留學市場的縮影。
見到L,她清秀文雅、略顯靦腆的氣質,再加上標準的普通話,讓我無法把她與韓國人聯繫在一起。
“你的漢語太好了,你是……韓國人?”
L嫣然一笑,身體前屈、點頭,連說“謝謝”——這個習慣性動作倒是很韓國。
“我是韓國人,我的家庭是中韓合璧,母親是韓國人,父親是中國山東人。”我這才恍然大悟。不過,L沒有像福原愛那樣滿口東北口音,應該得益於家人的培養以及在北京語言大學本科、碩士、博士的長期薰陶。
博士一年級的L爲什麼很早就來華留學了呢?
“我小時候曾在中國生活,小學五六年級就是在中國讀的。韓國高中畢業後,我的高等教育階段都是在中國。”
“韓國高中應該很卷吧?”
“對,很卷。在韓國上重點高中時,每天都很緊張。學校裡從早自習一直學習到晚上21:30,然後去上校外補習班,到夜裡才能回家。”
聽到L的描述,我不禁想起曾經讀過的韓國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李奈英的小說《時間商店》,主人公李允兒在課外輔導班、學校應試教育的重壓下,進入時間商店,每天購買專屬自己的10分鐘權益,代價是以頭腦中的幸福記憶做交換。
當李允兒痛心其幸福感大量流失、要求用時間買回幸福感時,她才發現,“回購”的幸福感中摻雜了很多“別人家孩子”的幸福幻象,與自己無關。
要不是L親口告訴我,我很難想象還有比中國雞娃家庭更邪乎的!
“我的性格很舒展,不願意卷。在韓國中學裡,我的身邊不是努力學習的同學,就是加倍努力學習的學霸,壓力好大。”
在中韓之間的“內卷”方面,中國竟然還能取得“不太卷”的優勢,真是有些意外。
生活在國際化家庭的L,已經是中國的兒媳婦了,而她在韓國的孃家也多了一箇中國女婿。
談到家庭,從小在中韓文化浸染中成長的L認爲,中國文化更包容,更歡迎外來文化,她與中國親友關係和諧。
在韓國文化中被再三強化的“前輩”意識,在中國卻沒有那麼嚴格。等級的觀念在中國家庭、中國社會當然存在,但從現代文化的語境看,已經嚴重鬆動。
也可能是相對寬鬆的環境,也可能是性格上的安靜、隨和,L對未來並沒有什麼“宏大敘事”。
“雖然已經到了博士階段,但讀書其實也不是我的興趣所在。”
當被問及未來工作意向的時候,她回答,“未來要做什麼工作?不知道,還不知道。慢慢再看吧。”
L不像中國人的地方是,她更隨遇而安,更滿足於當下的幸福感。她喜歡中國,喜歡中國文化,喜歡中國家庭。
“你會給希望來華留學的韓國學生提什麼建議呢?”
“除了提高漢語能力外,一定要熟練掌握中國人特有的APP,比如微信、支付寶、美團、小黃車(共享單車)、嘀嘀打車等等,否則吃飯、出行都是問題。”
L還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細節,“韓國學生還需要熟悉中國飲食中的調料和配菜,雖然韓國人口味也重,但並不一定能馬上接受中國菜中的獨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