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將成飛將加盟東方紅資管,結束國信資管4年小長跑,新一程如何超越?
財聯社3月25日訊(記者 趙昕睿)傳聞已久,或落地在即。深耕資管行業多年的國信證券副總裁、國信資管董事長成飛即將開啓新徵程,即加盟老牌券商資管東方紅資管,而這距離他初到國信資管建功立業已過約4年時間。在業內人士看來,成飛的離職無疑是國信資管的顯見損失。對於深圳資管業來說,也意味着失去一員猛將。
對成飛來說,2024年也是他卸下身上多職的一年。先是2024年4月16日,國信證券委派週中國爲國信弘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成飛不再兼任;再是11月18日,不再兼任國信資管總經理,由方強接任。
隨着成飛的離任,國信證券副總裁還有三位,分別爲陳華、杜海江及揭冠周。國信證券也在2024年對高管隊伍進行了多番調整,涉及副總裁、董事會秘書、部門負責人、首席信息官、資管子公司總經理等。隨着成飛此次離任,國信證券副總裁、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等職位都將短時空缺。
成飛即將加盟的東方紅資管,是老牌券商資管,成飛此前曾表態,在當下競爭激烈的資管領域,特別是在資管新規推動下,“市場正在獎勵真正有投研能力的機構”。加入東方紅後,成飛如何以自身長板賦能,是一場拼能力拼耐力的馬拉松。與此同時,東方紅資管現任總經理張鋒的下一站卻還尚未確定。
迴歸資管本源,真正做到幫客戶賺錢,是資管行業的大命題,記者此前瞭解來看,成飛加入國信資管後,就在堅持做揚長避短的事情,自2023年開始國信資管就一直是小集合產品發行數量最多的券商。值得注意的是,國信資管已於2025年3月21日正式開業,並接棒國信證券旗下所有資管業務,實現管理主體的無縫銜接。
國信資管的四年“大學”
全行業來看,2021年的國信資管還是小個子,差異化發展亟待破題。
2021年5月26日加入國信證券,成飛作爲公司高管團隊首位80後成員,先後擔任國信證券副總裁兼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兼任國信弘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等,同時也在中國證券業協會投資者服務與保護委員會擔任委員等職務。
執掌4年,國信資管有了哪些提升與變化?
仍以業績與變化說話,自2021年成飛加入國信資管,除長久聚焦主動管理外,先前,公司多次提及以產品驅動和市場拓展爲突破口,2021年年報中,公司則提升提到“立足長遠、聚焦投研”的總體思路,並打造“投研、市場、產品”三大支柱。投研方面,則大力發展FOF等特色業務,着力打造權益投資品牌。
不僅如此,“以客戶爲中心”的價值理念在公司對隔年展望中也開始被提及,側面顯現新的作戰思路。2021年前,公司展望多數提到包括做強主動管理業務、堅持產品驅動戰略、加快推進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等指導。公司有關2022年展望表述中,首次將堅持“以客戶爲中心”擺在首要位置,足可見其重要程度。
近三年裡,公司表示,將繼續堅持“立足長遠、聚焦投研”的戰略方向, 不斷優化投研體系,堅持以客戶爲中心。
賺錢能力是資管的“裡子”。從資管業務收入來看,公司從2021年至2023分別實現淨利潤爲5.42億元、3.65億元、5.31億元,同比變化分別+36.65%、-32.54%、+45.23%,資管手續費淨收入依次爲2.03億元、3.21億元、4.96億元,清晰展現出業務發展的穩健上升態勢。聚焦 2024 年第三季度上市券商資管業務狀況,43 家上市券商資管業務淨收入總額爲 337.72 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下滑 2.51%。然而,國信資管則表現強勢,逆勢上漲,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6.34億元,同比增長 81.62%,表現格外奪目,一度成爲行業內的突出亮點。
2021年以前,國信資管資管收入排名還在行業二十名以外,到了2024年上半年,國信資管的資管收入排名已躋身行業第八(協會排名)。
對於券商資管來說,都在努力去抓住2024的機遇,但能取得百分之五六的業績增幅的券商資管並不多,國信資管就是這佼佼者之一。
記者瞭解到,國信資管有四個突出打法,一是創新策略持續落地,在做好固收、權益等 傳統優勢策略基礎上,發行了掛鉤黃金的固收 +、掛鉤衍生品的指數增強等新策略,資管產品類型不斷豐富、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二是市場管理更加精細,根據不同渠道特點進行鍼對性拓展和維護,並抓住企業客戶理財模式轉型契機,推動企業客戶數量快速增長; 三是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充分利用公募 REITs、ABS 等資本市場工具爲實體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對於國信資管來說,在這幾年裡有幾項節點式的變化,包括2023年11月獲證監會覈准,國信證券設立國信證券資管公司,從事證券資產管理業務。而資管子公司獲批後,公募牌照的申請也被給予厚望。
國泰君安資管的職業生涯
年僅42歲的成飛,卻是資管老將。成飛自2006年起就進入國泰君安工作,15年時間裡,逐步從擔任國泰君安固收總部助理研究員,到擔任多隻債券產品的投資經理,並於2017年任職國泰君安資管子公司副總裁。
業績說話,國泰君安證券2017年年報顯示,國君資管圍繞客戶需求加快業務轉型,打造以“固收+”爲代表的多策略產品線,報告期末,資產管理規模爲8868.36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77%。其中,主動管理資產規模較同期增長11.80%。
2018年,公司聚焦主動管理,推動業務轉型升級,優化產品體系,行業地位穩步提升。2019年,國君資管首批獲得大集合產品參公改造試點資格,並完成 2 只大集合產品參公改造;此外,主動管理資產規模較上年末增加 35.2%。2020年,國君資管加快建設高質量的投研框架體系,ABS、量化、FOF等創新業務取得突破。
成飛在國泰君安資管擔綱管理期間,從聚焦主動管理再到建設高質量投研框架體系,可見的是主動管理產品的穩步提升,並逐步完成大集合參公改造, 成飛參與了國泰君安資管子公司從設立到成長、發展的全過程。
曾經領頭羊的東方紅
成飛職業生涯的下一站東方紅更是焦點。
東方紅資管大2010 年成爲國內首家券商資管子公司,前身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業務總部早在 1998 年就已涉足客戶資產管理業務。2002 年,其首批獲得相關業務資格,又於2005 年推出“東方紅 1 號”,這也是首隻集合資管產品,正式打響 “東方紅” 品牌。
作爲國內首家獲批設立的券商系資產管理公司,以及首家獲得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的券商資管公司,東方紅資管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處於行業領跑地位,2017年-2021年也成爲了其規模與業績的巔峰期。特別是王國斌、陳光明等元老級人物主導了價值投資理念,曾帶領形成了穩定的人才梯隊,有着衆多行業叫響的權益產品,憑藉“封閉運作+長期持有”策略,業績與規模領跑市場。
但近年來看,東方紅資管業務發展受阻。一方面,市場環境方面,2022 年 A 股市場走熊,風格發生極致轉變。東方紅長期奉行重倉龍頭、較少持有小票的價值投資風格,在大盤藍籌 “一支獨秀” 的 2017 年優勢盡顯,但市場風格轉變後,或難以適應。另一方面,幾位核心人物王國斌、陳光明等相繼離任,高管的頻繁變動使得投資風格也處於搖擺中。管理層後續雖引進明星基金經理,但沒能走出困境。
2024年末數據顯示,東方紅資產管理規模爲1398.91億元,相較於2023年末的1657.84億元,規模縮水15%;其排名也從2023年的27名下滑至2024年的33名,跌出行業前三十。
根據成飛以往在國泰君安、國信證券資管的業績表現,加入東方紅的時間節點恰逢其低谷期,成飛如何將自己的業務優勢賦能東方紅,是實實在在的壓力。
“爲客戶掙錢”的初心要如何踐行?
成飛在國信證券任期間,有不少獨到見解。近年來,大資管時代迎來全新發展,但同時券商資管入局挑戰重重,券商正通過申請公募牌照尋求新出路。在成飛看來,申請公募基金牌照不是唯一解藥,券商資管應當迴歸初心,發展思路應以“爲客戶掙錢”爲目標,“真正做到幫客戶掙錢,這纔是券商資管長遠發展的生存之本。”
長期以來,資管機構因“產品掙錢、客戶不掙錢”而飽受詬病。對於資管行業發展,成飛發出兩個呼籲:一是,券商資管需摒棄對無效規模地盲目追求和攀比,這對於機構長遠發展可能會有很大影響;二是,介於券商資管的客戶羣體比公募基金行業更爲垂直,以高淨值客戶爲主,服務需做得更加精細化。成飛期待能與同業共同走出良性發展、特色道路。
那麼,同臺競技中,券商資管該如何走出特色化、差異化之路?
如年報展望披露中提到的,國信證券在2024年正加快推進資管子公司設立及後續相關工作。據證監會覈准批文日期顯示,公司於2023年11月10日收到證監會批覆。2024年4月23日,國信資管子工商登記手續已辦理完成並領取了執業執照。
這一舉動爲公司後續進一步實現專業化運營、申請公募牌照打開了空間。據悉,目前公司正在籌備展業工作,正式開業或已不遠。
包括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子及保險資管公司等參與者已有近200家,隨着更多券商資管的佈局的加入,這一賽道競爭更顯激烈。各類資管機構該如何在同臺競技中,走出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之路,也是券商資管面臨的一大難題。
“券商資管要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成飛曾給出的註解。成飛認爲,過硬的投研實力、堅定不移的戰略以及“不折騰”的文化,是券商資管機構長遠發展的關鍵,其他的就是時間的加持。
成飛還曾談到券商資管機構將面臨的“三大跨越”。
首先是策略跨越,券商資管投研是核心。要不斷鞏固自己的優勢領域,然後逐步實現從固收、到固收+、到權益,從單策略爲主到多策略並舉的跨越。
其次是牌照跨越,短期內從私募向公募,未來希望更進一步從短期零售資金到長期年金、社保資金,爲客戶提供更多服務。
最後是品牌跨越,當一家資產管理機構真正做到爲客戶負責,爲客戶提供好的體驗,客戶最終也會從爲產品付費到爲品牌付費,因爲信任一家資產管理機構而購買它的產品。
打造自己的標籤,期待成飛在下一站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