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檻提高?中方再拋271億美債,特朗普體面認輸,最快三週後談判

各位看官,您好!這裡是阿沈——沈從史,您身邊的熱點小助手,幫您在家看盡天下新鮮事,話不多說,來爲您講今天的故事。

2025年6月中旬,中美經貿領域的兩則消息引發全球震盪,中國連續兩個月拋售271億美元美債,持倉量降至7700億美元的十年新低。

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宣佈最快三週後,將重啓中美貿易談判,這兩記“組合拳”背後,是中美博弈的深層邏輯。

當美國試圖用關稅大棒施壓時,中國用美債拋售和產業反制撕開了這場較量的本質,誰的籌碼更硬,誰的規則更不可動搖。

美債拋售:一場精準的金融狙擊

中國3月減持189億美元美債,4月再拋82億,兩個月累計271億的動作絕非偶然,這直接導致了中國持有的美債規模跌至7700億美元,退至全球第三大債主的位置,前兩位分別是日本1.2萬億,以及英國的8077億。

這一拋售的威力遠超表面數字,10年期美債收益率應聲突破4.3%,創歷史新高,如果按美國財政部模型計算,收益率每上升0.1%,美國政府年利息支出增加260億美,今年一季度美國財政赤字已達1.2萬億美元,這也無異於火上澆油。

更危險的是,中國的拋售也正在引發市場恐慌,10年期美債收益率單日波動幅度超過30個基點,這種劇烈震盪在2022年英國養老金危機中曾導致萬億市值蒸發。

美國財政部緊急啓動回購計劃自救,但效果卻是十分有限,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因關稅等問題的影響,其量化寬鬆已膨脹至8.5萬億美元,如今既要維持高利率抑制通脹,又要爲美債兜底。

這又怎麼不能說是“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困境呢。

美國貿易逆差的“死循環”

特朗普政府將貿易逆差歸咎於中國“不買美國貨”,但數據揭露了真相:2024年中美貿易逆差3820億美元,但中國自美進口農產品僅370億美元,不足逆差的十分之一。

美國輸華商品中,大豆因含致癌性麥角病菌被退回,禽流感導致35萬噸雞肉訂單取消,西海岸原木檢出紅火蟻迫使中國暫停進口,反觀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清單,3nm以下芯片設備、EUV光刻機、航空發動機高溫合金技術等387項關鍵技術被嚴格禁運。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若解除對華芯片設備禁令,美企年收入可增長原來的三分之一還多,但美國政府選擇“既要芯片禁運,又要農產品傾銷”的矛盾策略。

這種“賣爛貨換技術封鎖”的套路,純粹是治標不治本,也註定無法解決逆差問題。

談判桌上的“門檻”博弈

美國財長貝森特宣佈談判時強調“擴大對華商品准入”,但中國商務部更新的《不可靠實體清單》和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已爲談判劃定紅線。所謂“門檻高低”的爭論,本質是規則制定權的爭奪。

首先還是技術門檻的限制,美國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卻要求中國開放市場,這種“單邊設限換互惠”註定失敗,再加上金融門檻,中國拋售美債直接衝擊美元信用,美國若繼續加息縮表,債務雪球將越滾越大。

還有產業門檻也是一個難題,臺積電赴美建廠暴露美國“產業空心化”焦慮,而中國通過稀土反制直擊美國高端製造軟肋。

特朗普政府將談判時間定在7月10日,實爲緩兵之計,國內壓力迫使其行動:衣阿華州大豆農戶因中國禁運損失數億美元,賓夕法尼亞鋼鐵工人因設備禁運降薪,國際層面,烏克蘭反攻受挫急需軍援,伊朗核問題懸而未決,西太海域解放軍航母編隊常態化巡航牽制美軍資源。

美元霸權的裂縫與中國的底氣

中國拋售美債的深層邏輯,在於對衝美元體系的風險,美國國債規模突破36萬億美元,利息支出佔GDP比例超過軍費開支,更致命的是,美國凍結俄羅斯外匯儲備、制裁中企等行爲,讓各國加速“去美元化”。

中國連續7個月增持黃金,儲備量達7383萬盎司也就是大約2290噸,同時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覆蓋185個國家,2024年,金磚國家本幣結算佔比提升至26%,石油人民幣結算破冰,這些動作雖未直接挑戰美元霸權,但已動搖其根基。

美國的“體面”與中國的主動,或許也是這場三週後談判的伏筆,屆時美國可能提出“階段性解除芯片禁運”換取“擴大農產品進口”,但可別忘了,我們手裡依然握着足以改變世界局勢的底牌。

前面也提到了,我們是美國的第三大“債主”,不用我們出手,單單是坐着不動,美國欠我們的就足夠他自己喝一壺的了,要是繼續拋售,不說遠的,10年期美債收益率就或將能突破5%了,更嚴重的還能引發全球債市動盪。

再加上我們中國,控制着全球絕大部分的稀土儲備,以及後續的精煉產能,我們一聲停止供給,美國方面不管是商業工廠,亦或是軍工產業鏈,都將隨時面臨斷供的風險。

美國科技在進步,我們的產業升級也只會比他們更快,華爲突破5nm芯片技術、長江存儲量產232層NAND閃存,技術反制能力也大大增強。

不過我們依然還是得一再小心謹慎,歷史經驗表明,美國曆來擅長“談判拖延術”,2018年貿易戰期間,特朗普曾7次推遲加徵關稅,最終在2020年被迫於壓力簽署了第一階段的協議。

如今面對美債危機和產業空心化,特朗普的“三週談判”更像是爲中期選舉爭取時間的權宜之計,所以,儘管我們有足夠的反制力量,但絕不能掉以輕心,畢竟驕兵必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這場博弈的結局也早已清晰,美國若繼續用關稅和制裁當“大棒”,中國必以美債拋售和產業升級爲“盾牌”。

談判桌上的勝負,也不取決於誰嗓門大,而在於誰的籌碼更硬,中國用行動證明,在美元霸權動搖、全球產業重構的今天,主動權早已易手。

各位看官朋友們,今天阿沈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欲知後事如何,且聽阿沈下次再來分解,拜拜了您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