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檻提高?中方再拋271億美債,特朗普體面認輸,談判倒計時三週

中國連續三個月減持美債——2025年3月拋189億、4月再拋82億、6月續拋82億,總持倉壓至7590億美元,創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

這一動作直接推升美債收益率:5月22日10年期突破4.6%,30年期衝破5%,創年內新高。

更關鍵的是,美國財長貝森特同步宣佈“三週內重啓中美談判”,但未明確具體日期;而中歐峰會擬於7月下旬舉行的消息,讓這場博弈驟然複雜化。

4月全球投資者淨拋美債360億美元,加拿大單月減持578億成最大拋壓源,開曼羣島對衝基金跟拋70億,顯露資本對美元資產的深度焦慮。

中國則以“漸進式減持”策略應對:相比加拿大激進拋售,中國三個月累計減持353億,同步增持黃金儲備至7345萬盎司,十年間儲備量翻三倍。

這種“賣債買金”的操作,直指美元霸權軟肋——俄羅斯1763億美債被西方凍結的教訓,加速了各國外儲多元化進程。

日本4月反增持37億美債至1.13萬億美元,英國加倉284億至8077億,形成鮮明反差。

日本增持是爲穩定日元匯率被動接盤,英國則因政治盟友關係配合託市;而中國的持續減持,正在動搖美債“壓艙石”的根基:中國持倉佔比從2008年巔峰期的23%暴跌至8.1%,25年“第二大持有國”鐵王座徹底崩塌。

美國對華3820億美元貿易逆差中,僅370億來自農產品;而美輸華大豆因黴菌超標遭退貨,禽流感導致35萬噸雞肉訂單取消,低質商品難填逆差黑洞。

真正癥結在於美國出口管制:ASML光刻機、3納米芯片設備、航空發動機技術全被鎖進“戰略安全保險櫃”。

半導體行業協會測算,若解除對華芯片設備禁令,美企年收入可增長38%;僅光刻機單項,中國年採購額就超百億美元。

中國對稀土的管控則被嚴重誤讀。商務部強調這是“常規出口管理”,非談判籌碼;談判前已向美三大車企發放6個月臨時出口許可,緩解其供應鏈壓力。

美方單方面放風稱“擬用芯片解禁換稀土”,但未獲官方確認——事實上,5月底美國商務部升級EDA軟件禁令,全球三巨頭新思科技、楷登電子、西門子EDA全面斷供中國3納米以下先進製程設計工具。

普京在聖彼得堡論壇呼籲“中方平衡順差”,實爲俄美利益交換的煙霧彈:2025年特朗普解凍“北溪-2”管道制裁、釋放俄鋁業巨頭,換取俄方在中美博弈中“中立”。

更深層動機是避免中美徹底翻臉逼俄羅斯二選一——2024年中俄貿易額突破2600億美元,俄承受不起站隊代價。

歐盟則深陷戰略困局:安全依賴美國,經濟需要中國。特朗普強徵50%鋼鋁關稅逼歐盟站隊,但歐盟反制清單已鎖定241億美元美國商品,直擊路易斯安那州(美衆議長家鄉)的大豆和摩托車產業。

中歐峰會成破局關鍵:若中國稀土放開惠及歐洲車企,歐盟對美談判籌碼將倍增。

貝森特宣稱“三週內重啓談判”,實爲中期選舉倒計時壓迫:2026年選舉迫近,衣阿華州豆農因中國禁運損失數億美元,賓夕法尼亞鋼鐵工人因芯片限華出口遭降薪。

烏克蘭反攻受挫需追加軍援,西太平洋解放軍航母巡航牽制美軍,特朗普內外交困。

倫敦談判暴露美方軟肋:美財長貝森特中途離場回國“請示”,留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善後;特朗普事後承認“中國在談判中取得巨大成功,被慣壞了”。

雙方僅達成“原則性框架”,核心矛盾仍未解:美方要求擴大農產品准入,中方堅持質檢合規;美方放風芯片解禁,卻升級EDA斷供。

當貝森特籌劃“互惠再平衡”談判時,中歐峰會日程(7月下旬)已成隱形槓桿。

歐盟手中950億歐元對美加稅清單蓄勢待發,若中美談判破裂,歐盟可聯合中國同步反制。

更深遠較量在貨幣體系: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比例從73%暴跌至58%,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覆蓋185國,金磚國家新建支付系統直刺SWIFT命門。

7570億美債持倉雖非最多,但若中日英拋售共振(日本持1.13萬億、英國持8077億),足以引爆債市危機——2022年英國養老金單日蒸發萬億美元便是前車之鑑。

這場博弈早已超越“大豆換芯片”的狹隘框架,在美元霸權裂痕擴大的轟鳴聲中,三週倒計時已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