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海底衝突新時代即將來臨

參考消息網3月30日報道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3月21日刊登題爲《海底衝突的新時代即將來臨》的文章,作者是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國家安全經濟學教授彼得·東布羅夫斯基和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布魯斯·瓊斯。全文摘編如下:

海底電纜正在成爲焦點。海底電纜對美國有着至關重要的利害關係:四家美國公司擁有的海底數據電纜及其傳輸的數據流量所佔份額日益增大。這些公司——包括元宇宙平臺公司和谷歌公司——是美國科技領域皇冠上的明珠。美國繁榮的另一個重要來源——美國金融業——嚴重依賴海底電纜。每天,價值逾10萬億美元的金融交易需要通過海底電纜傳輸。

美國軍方也高度依賴這些海底數據流,絕大多數指揮與控制信息通過私有海底電纜傳輸。

在國際安全專家擔心海底衝突時代即將到來之際,美國有充分理由推動國際社會採取行動,保護所謂的“美國實力軟肋”。

新興技術正在爲地緣戰略競爭帶來新的動力,對保護海底生態系統產生不確定的影響。雖然海底機器人技術的普及可能會降低電纜鋪設與維修保養的難度,但是無人駕駛船隻也能提供干擾或竊聽海底電纜所需的工具,用於蒐集情報。未來幾年,採用“科學監測與可靠電信”(SMART)電纜引人關切:傳感器生成的數據可能被竊聽或濫用,因此信息保障至關重要。這些相互矛盾的可能性將如何隨時間變化而發展仍不得而知,並且非常危險。

除了光纖電纜之外,灰色地帶風險還延伸到海底能源網和海底採礦。海底縱橫交錯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越來越多,還有將電力從資源豐富的地區輸送到高需求地區或驅動海上設施運營的電力電纜。如今,研究人員估計,大約有75萬英里長的海底電纜。行業觀察人士認爲,這個數字在未來十年可能會翻一番。隨着開採深海海底稀土材料的努力不斷加強,海底的商業和戰略利害關係將進一步上升。

解決全球海底基礎設施切實存在且日趨嚴重的薄弱環節問題,早已刻不容緩。可以採取三項措施,通過減少薄弱環節,提高破壞成本,增強威懾力。

首要威懾戰略就是提升韌性。迅速修復電纜,並通過更改線路維持服務——這項能力將減輕切斷電纜造成的影響,從而限制攻擊行爲的收益。即使對手干擾電纜是一項規模較大、時間較長的行動的一部分,努力恢復服務也許是有用的。

其次是“偵察威懾”:提高可見度有助於“拒絕否認”。提高偵察能力需要快速採用先進技術、收集數據進行處理的量子傳感器、水下機器人系統等。每一種工具都可以用來增強我們所說的偵察威懾。但是,美國及其西方夥伴有更多理由迅速行動:無論哪個國家掌握了新興的海底技術,都將比競爭對手擁有先發優勢。它將收集更多數據,並通過其他國家無法使用的手段,在不被發現和威懾的情況下干擾海底重要基礎設施。

第三,混合行動能通過隱秘且通常可以否認的反制措施來完成。雖然很少有人希望回到冷戰時期海底競爭的高風險緊張局勢,但是如果對手違反國際法律和準則,那就有必要繼續重振美國潛艇部隊和相關海洋學團隊以及不斷壯大的水下無人系統艦隊在技術、作戰及組織層面的授權。

還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措施。每一個主要經濟體都依賴這些電纜,1400多個連接海底電網和地面電網的陸基站分佈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具體行動更有可能來自一個自願的聯盟,接受國際海事組織和國際電信聯盟等實體發揮重要作用。七國集團應該成爲焦點。在特朗普第一屆政府執政期間,七國集團啓動了“清潔網絡倡議”,重點是保護海底電纜傳輸的情報不被泄露。此後,七國集團成立了一個專門工作組推動這個議程;遺憾的是,有限的投資一直令人失望。(編譯/鄭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