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談判 美學者:臺灣也在談判桌上

美中關係,示意圖。美聯社

美中談判至今尚未達成貿易協議,有學者認爲臺灣也在美中的談判內容之內,但對中國來說,急迫度不高,中方主要還是希望儘快取得較低的關稅稅率;此外,學者也評估美中之間在川習會之前達成貿易協議的可能性不大。

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24日針對美中產業煉的競爭舉行座談會,前白宮國安會官員杜如鬆(Rush Doshi)表示,中國生產製造能力已大於美國,指中國生產製造值和能源生產量都超越美國,不管是汽車、鋼鐵、水泥的生產數量,還是在稀土、藥品、太陽能板和無人機等關鍵產業上,中國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市場地位,而且中國的生產量還在上升。

杜如鬆表示,假如美國和盟友不採取行動,中國未來將取得更大的領先地位;杜如鬆呼籲說,美國除了要進行國內改革,提告美國的生產力,同時也必須和盟友合作,提高國際合作生產,纔有機會趕上中國。

Tidal Wave Solutions資深合夥人強森(Cameron Johnson)則說,爲了提高生產力,美國必須要願意付出相應的代價,他以N95口罩爲例,指口罩雖然在疫情期間極爲重要,但美國卻不願意多付錢讓這些口罩在國內生產;美國當然希望產業返回美國,但真正的挑戰在於成本。

前副國家安全顧問、現任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沙德洛(Nadia Schadlow)也提到,政府購買的承諾也是關鍵;她指出,很多企業表示他們不需要政府的補助,但需要政府履行他們購買的承諾。

至於美中之間已完成4輪貿易談判,智庫蘭德公司(RAND)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迪皮波(Gerard DiPippo)認爲,中國想要的不外乎三個方向,一是調降美國對中關稅、二是儘可能取消美國的出口管制,以及期待美國在臺灣議題上改變態度,從不支持臺獨轉爲反對臺獨。

在輕重緩急上,迪皮波認爲中國還是把注意力放在對中關稅上,畢竟如果不盡快調降關稅,關稅的黏着度很強,市場很快會做出調整;迪皮波評估說,中國希望儘快獲得較低的關稅,其次纔是解除出口管制。

至於在臺灣議題上,迪皮波表示,這是中國一直以來重視的議題,但認爲中國在必要的時候願意等,指臺灣對中國來說是長期的目標。

而美中有沒有可能在川習會之前達成貿易協議?迪皮波認爲可能性不大,這也是爲什麼美國總統川普說,他會評估是否在明年出訪中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