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降溫 可望成兩岸和解契機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左)和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與中國進行貿易談判後,11日向媒體發表談話。(路透)
美中貿易談判上演大驚奇,12日宣佈相互暫時調降關稅,貿易戰火瞬間冷卻。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持肯定態度,表示美中關係若能改善,除有助大陸走出現有的經濟困局,也沒有所謂臺灣過度親美問題,或許可以成爲臺灣與大陸的和解契機,對臺灣不只在經濟上,連地緣政治風險都會降低。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則表示,對於這次中美貿易談判進展並不意外。他指出,關稅只是經貿議題的一部分,對等關稅又僅是關稅中一小部分。目前雙方只是把報復性關稅先取消,保留川普上一任與拜登時代的關稅,但美中貿易戰涉及的問題很廣,如美方已啓動232條款調查,這次的結果只是美中建立了一個溝通平臺,未來雙方問題可透過這個有高階官員的平臺洽商。
劉大年認爲,美中經貿還存在許多問題,如智財權、進出口管制、投資等面向歧見很大,要解決並不容易,還要看90天的時限內,美中能否談出結果。
外界關切美中談判有進展對臺灣的影響,吳大任指出,美中關係改善,對於全球及臺灣都是好事,站在臺灣的立場,臺灣去年最大出口地區還是大陸與香港,佔比31.7%,高於美國的23.4%,而臺灣銷大陸85%以上是零組件,先到大陸組裝,再賣到美國去,所以美國對大陸課徵高關稅,臺廠也會跟着受挫。
除了經濟上面,吳大任認爲,大陸內部經濟出現問題,纔會對臺灣文攻武嚇,這對臺灣更加危險,但若美中關係改善,有助於大陸未來1、2年走出經濟困局,臺灣當然比較安全,因此就不存在大陸批評臺灣過度親美問題,或許可以成爲兩岸改善關係的和解契機。
吳大任分析,相較於美中談判,大陸還是有些抗衡力量,臺灣相對弱勢,目前可以提出來談的籌碼比較有限,「如果什麼都答應,當然是好談」,但要努力談到比較好的條件,像是雖然臺積電承諾赴美設廠,但政府仍握有最終審查機制,多少還是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