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統降溫兩岸解方 大陸民意轉向外交

國際熱門

期刊《外交家》19日引述民調數據指出,大陸民衆對兩岸問題的看法正出現微妙轉變:相比過去強調以武力解決,越來越多人傾向透過外交途徑應對,但對美國介入的懷疑依然深厚。

「中國公民全球認知調查」(CCGPS)最新數據顯示,大陸民衆對透過軍事手段解決兩岸問題的支持正逐漸降溫。該調查自2023年起每年進行,將兩岸問題分爲3種解決方案:軍事介入、對臺直接外交、涉美三方外交,由隨機抽樣的受訪者以1至7分表示贊同程度。本文作者、調查主辦人爲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教授哈斯麥斯(Reza Hasmath)。

調查發現,2025年有19%受訪者對軍事手段表達中度支持,比2024年22%爲低,強烈支持者則持平於15%。選擇1至3分的反對派保持10%至12%之間。作者認爲,這反映出民意核心雖未動搖,但大衆對武裝衝突伴隨的經濟與人力代價的認知逐漸加深。

相比之下,對「直接外交」的支持度持續上升。2025年有25%給予高度贊同(6分),另有21%選擇5分,4分也從2024年的18%增加至20%。雖然陸方鮮少將臺灣視爲談判對象,但兩岸對話的接受度在民間見長,尤其是年輕、教育程度較高、居住於城市的羣體。

至於涉及美國的三方外交,公衆仍表現出高度戒心。今年有27%選擇最反對的1分,高於前一年的26%;僅8%表示強烈支持的7分,略低於去年的7%。分析稱,美中競爭加劇之際,民衆對美國的懷疑根深柢固,但部分羣體依然認爲多邊對話具戰略價值。

文章強調,變化與大陸資訊生態快速演變密切相關。隨着跨境數位互動的普及,民衆接觸到更多全球敘事,從而緩和部分固有的民族主義情緒,浮現務實轉向的趨勢。其次,民衆對美國介入的冷淡態度證明,大陸對自給自足的信念日益增強,也象徵多極世界的大國互信日漸脆弱。

文末提醒,雖然官方仍以統一爲主軸,且短期內難以立即轉向,但國內輿論的微妙變化可能在緊要關頭影響決策。兩岸問題是中國政策考量的核心之一,然而,外界觀察中國時不應僅停留於官方立場,實際上,大陸公衆正以一種更細緻、深刻的思維深究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