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抗 李在明能滿足兩大國?

南韓總統大選落幕,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近半的得票率勝出,在國會廣場舉行就職典禮,展開任期。李在明即將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朝野政治對立加劇、經濟增長放緩、社會矛盾深化,以及在美中競爭下的外交平衡難題。這些問題不僅考驗其領導能力,也將影響南韓未來的發展方向。

李在明所屬的共同民主黨雖在國會中佔據絕對多數,然而自尹錫悅政府戒嚴風波以來,南韓兩大陣營陷入無盡內鬥,政府施政幾乎停滯,民意對立愈發嚴重。穩定國內政局,彌合社會裂痕,將考驗李在明政府的執政智慧。特別是在勞動改革與房地產政策等議題上,朝野兩黨激烈對抗;南韓政治長期存在的地域對立和世代矛盾也加劇社會分裂,這都將會使李在明的施政難度大增。

在經濟上,南韓正面臨出口放緩、內需疲軟、家庭負債創新高等問題。儘管李在明提出「包容性增長」口號,試圖通過擴大社會福利和打擊財閥壟斷來緩解民怨,然而實際效果如何將有待觀察。尤其南韓近年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價飆升,導致民衆不滿情緒升溫。此外,南韓產業結構過度依賴半導體等少數領域,在美中科技戰背景下顯得尤爲脆弱。

外交上,在美中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南韓如何維持「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傳統路線成爲難題。李在明雖試圖強化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同時避免過度刺激中國,但此舉恐難以同時滿足兩大國的期待。例如,美國要求南韓加入「晶片四方聯盟」以圍堵中國,而中國則以市場準入爲籌碼施壓南韓保持中立。此外,北韓持續的核武威脅(如試射洲際導彈)也迫使李在明在強硬與對話之間搖擺。

南韓社會近年來爆發多項醜聞(如公職人員貪腐、藝人與財閥特權等),導致民衆對政府信任度下降。李在明自身也因多項指控接受審判,包括賄賂與違反選舉法等罪名。對於他當選後,這些官司是否應該繼續進行,或延後等到他總統任期當完,各界仍有爭論。此外,南韓的人口危機和老年貧困問題亟待解決,但相關政策因財政壓力難以持續,這都將考驗李在明的施政能力。

李在明的挑戰在於如何打破政治僵局、重振經濟活力,並在國際博弈中維護南韓利益。短期內,他需與在野黨協商以通過關鍵法案(如預算案);中長期則需推動產業多元化(如新能源、生物科技)並改善兩韓關係以降低安全風險。特別是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日益強硬的立場,並且施壓盟友採取相同策略,李在明如何在美中兩大強權間尋求平衡,恐怕使他陷入兩難,若無法有效應對,不僅其支持率可能進一步下滑,南韓也可能陷入更大的內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