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抗 瑞士兩難抉擇

十個小國智慧:從領導力、創新到科技。(天下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瑞士的中立原則自一九九三年開始轉向,並在十年後的卡爾米-雷伊任內進一步加速,到了二○二二年這個轉變尤爲明顯,當時瑞士在面對俄烏戰爭時,選擇跟隨歐盟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瑞士總統伊尼亞齊奧.卡西斯在伯恩的新聞發表會上表示:「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同尋常的局面,因此可能決定採取非同尋常的措施。」瑞士並沒有完全放棄中立,但它對中立的概念一直在調整,以跟上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情勢。中立有很多優勢,對世界而言,衝突各方可以在中立地區召開會議,這個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爲過。然而,瑞士認爲中立可以保證其安全的信念正在逐漸消退。其中一個跡象是,美國和中國之間日益激烈的戰略競爭對瑞士造成的影響,在國內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儘管美國仍然是瑞士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但中國對瑞士的重要性正在穩定增長,尤其是在經濟領域。二○○七年,瑞士正式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二○一四年,瑞士成爲第一個與中國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的歐陸國家;二○一六年初,瑞士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進一步加深了兩國的關係;二○一六年四月,當時的瑞士總統約翰.施奈德阿曼還與中國締結了創新的戰略伙伴關係。目前,中國是瑞士第三大貿易伙伴,僅次於歐盟和美國。這個趨勢預計會在未來幾年進一步加強。二○二○年,瑞士向中國出口了價值一百六十四億瑞士法郎的商品,進口的商品價值則是一百六十六億瑞士法郎。相比之下,同年瑞士向美國出口了價值六百八十八億瑞士法郎的商品,進口的商品價值則是一百九十八億瑞士法郎。

目前,瑞士國內政壇正激烈爭辯是否能同時維持對美國與中國的中立立場。瑞士面臨着來自美國和歐盟的雙重壓力,被迫要選邊站。傳統上,瑞士擁有相當大的外交影響力,尤其是透過其「斡旋者」的角色,調解美國與伊朗的關係,並在舉辦主要國家之間的高層會議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瑞士的中立歷史中,也有過不中立的情況。在冷戰初期,瑞士以多種方式與美國結盟,例如一九五一年簽署的《霍茨-林德協議》,就規定瑞士不得向東方集團國家供應軍事物資和軍民兩用物品。藉由默許美方的要求,瑞士得以獲得現代武器,但這使得瑞士的「中立」立場,在蘇聯、美國及其盟國眼中受到了質疑。冷戰期間,瑞士的武器輸出流向進一步顯示了該國當時的立場。越戰期間,在瑞士出口的軍備中,有約九○%的產品都銷往美國軍事工業。從經濟角度來看,在一九四六至一九八九年間,瑞士約九五%的對外貿易是與非共產主義西方國家,主要是北約成員國進行的。

在非政府領域,瑞士的達沃斯已成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商業巨頭和政治家年度聚集的地方。世界經濟論壇將達沃斯這個擁有一萬名居民的阿爾卑斯山度假小鎮,轉變爲全球最重要的會議中心之一。戴克拉克就是在這裡和曼德拉握手言和。一九九八年,希臘和土耳其也是在這裡簽署了避免戰爭的聲明。世界經濟論壇還是第一個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委員會締結夥伴關係的非政府機構,幫忙促成了中國的快速改革。然而,世界經濟論壇在幫助小國方面,卻表現得不盡人意。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我曾擔任該論壇全球能源安全委員會第一任主席,並在達沃斯介紹我的快速進化和量子政治理論。雖然世界經濟論壇設立在一個小國,但它卻變成了大國的遊樂場。與會者所表達的內容受到政治謹慎的限制,這可能會扼殺非正統思想的發揮。

對於像瑞士這樣的小國來說,在安全、經濟繁榮和對自由民主價值的承諾之間尋求平衡,無疑是複雜的兩難選擇。如今,瑞士已經來到一個必須再次考量其選擇的時刻,並衡量與某一大國結盟或是保持中立立場的優劣。瑞士是成功小國的典型例子,這個小國在逆境中蓬勃發展,如今卻正迅速走向需要明確選邊站的局面-這是幾個世紀以來小國所面臨的困境。正如新加坡的李光耀所言,這是對小國的迫切提醒:小國有責任團結起來,並且「儘可能結交更多的朋友」。(三之一;摘自天下文化《十個小國智慧:從領導力、創新到科技》;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