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AI競爭 勝負關鍵在開源?WSJ:中國大陸領先令美國不安
中國將開源AI模型打造成全球標竿的野心,已驚動美國企業與政府官員。他們擔心美國的模型恐遭超越,並正加緊因應這項威脅。路透/Alamy
中國將開源AI模型打造成全球標竿的野心,已撼動美國企業與政府官員。他們擔心美國的模型恐遭超越,並正加緊因應這項威脅。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今年在AI領域的進展接連不斷,1月由廣受矚目的DeepSeek R1推理模型打頭陣,隨後有阿里巴巴的Qwen,以及自7月以來的Moonshot、Z.ai、MiniMax等一連串新秀登場。
這些模型都提供用戶可下載並修改的版本,這種「開源」或「開放權重」的模式,正推動中國AI技術在全球快速普及。
長期維持模型封閉的美國企業正感受壓力。8月初,ChatGPT開發商OpenAI也推出首個開源模型gpt-oss。
科技史上不乏產業初期百家爭鳴、最終由少數巨頭壟斷的例子,例如微軟Windows系統、Google搜尋引擎,以及智慧手機的iOS和Android系統。
歷史也顯示,技術最先進的一方未必會成爲產業標竿,泛用與靈活度也同樣關鍵,這正是爲何中國在開源AI的突破,令華府與矽谷倍感憂慮。
今年的美中貿易戰顯示,雙方都能運用各自的產業優勢來向對方施壓。美國有輝達晶片,中國則掌握稀土礦產。美方官員擔心,若中國AI模型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北京將想辦法將其轉化爲地緣政治上的籌碼。
根據研究機構 Artificial Analysis的評估,自去年11月以來,中國表現最優秀的開放權重模型,整體表現已超越美國的開源代表。該機構針對數學、程式編碼等多項能力進行評比,結果顯示阿里巴巴的Qwen3某一版本擊敗 OpenAI的gpt-oss。
亞洲地區的工程師特別指出,他們發現中國模型在理解當地語言與掌握文化細節方面往往更細膩。中國模型在訓練時使用更多中文資料,而中文與部分其他亞洲語言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一位日本工程師透露,最近爲客戶開發聊天機器人時選擇了阿里巴巴的Qwen,原因是發現使用美國模型時,聊天機器人「難以理解用戶言語中隱含的意圖,回覆有時不夠禮貌;Qwen處理這些細節時,表現似乎較佳」。
不過,Qwen的規模幾乎是OpenAI的兩倍,意味着在處理較簡單任務時,可能需要耗用更多運算資源才能完成同樣工作。OpenAI表示,他們的開源模型在推理任務上表現優於相近規模的競爭對手,並能以低成本提供穩定效能。
目前,在開源AI領域勝出的廠商實際收益有限,因爲他們投入數億美元開發模型,卻無法直接收回成本。但若成功留住用戶,業者就有機會用免費產品販售其他服務,就像Google在Android作業系統中,搭配搜尋、YouTube等能帶來營收的產品一樣。
上海86Research科技分析師柴克文(Charlie Chai)表示:「中國企業往往把用戶黏着度擺在即時營收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