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指我遠洋漁工權改革不足 環團促跨部會合作加強勞檢
美國於當地時間9月29日發佈最新「人口販運問題報告」指出,臺灣已達人口販運防制的最低標準,但遠洋漁業人權的改革仍不足。圖爲印尼漁工於中爪哇省港口卸載魚貨。(綠色和平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臺灣自行車品牌「捷安特」製造商巨大公司因涉及強迫勞動,被美國海關發佈「暫扣令」,美國國務院在當地時間9月29日發佈最新「人口販運問題報告」,也點出臺灣遠洋漁業人權改革依舊不足。環團呼籲,政府要有魄力與決心瞭解遠洋漁業移工勞動情形,並要求水產企業溯源,避免購買有強迫勞動疑慮產品,並法制化國際勞工組織的《漁撈工作公約》,保障移工權益,才能讓臺灣漁獲在國際上持盈保泰。
針對巨大公司遭指涉及強迫勞動,勞動部長洪申翰9月29日接受媒體專訪指出,將研議強迫勞動指引並擬定輔導計劃因應。
不過,臺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陳秀蓮直言,移工必須支付私人仲介15至20萬元的買工費才能到臺灣工作,來臺後即便遭遇超時工作、拿不到加班費、低薪,礙於逾10萬的龐大債務不敢申訴,也無法自由轉換僱主,強迫勞動在臺已經多年,質疑勞動部現在提出指引,只是應付、做給美國看,呼籲直接修法,開放移工自由轉換僱主,廢除私人仲介制度,才能改善移工環境。
綠色和平則指出,根據美國「人口販運問題報告」,臺灣勞動檢查程序機制不足並欠缺跨部會合作,持續影響遠洋漁業等高風險產業移工遭強迫勞動的有效辨識,報告建議臺灣政府優先強化勞動部和漁業署的權責和資源配置,並加強跨部會合作,提升各單位蒐證和執法的效能。
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海洋專案主任郭珮嫺表示,除政府需要加強稽查,也希望透過強制的法律規範要求水產企業落實盡職調查,包含定期評估供應商、漁獲來源追溯、勞動條件稽覈、資訊透明揭露等,避免購買到有強迫勞動疑慮的水產品。
此外,國際勞工組織的《漁撈工作公約》旨在提升遠洋漁工權益,期盼臺灣儘速法制化,並使漁工在船上能使用wifi,保障基本通訊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