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考慮以晶片補助金換股權「投資」 Intel、臺積電、三星等恐受影響

由前美國總統拜登頒佈的《晶片與科學法案》 (CHIPS Act),自2022年上路以來,已經成爲推動半導體制造產業迴流美國的重要政策。然而,過去幾年內外界也批評此補助計劃「白白送錢」給半導體大廠,卻未能換得相應的產業效益。

如今在川普政府任內,美國商務部長Howard Lutnick公開表示,未來包括Intel在內的補助受惠業者,必須拿出公司股權作爲回報,纔有資格獲得資金挹注。

10%股權傳聞,Intel可能迎來「新大股東」

Howard Lutnick在CNBC電視臺節目中直言:「我們應該用錢換取股權。如果政府要投入這麼多資金,就必須確保美國人民能分到一杯羹。」他強調,任何安排不涉及治理權或投票權,而是單純持有股權,象徵從過往的「補助」作法轉爲「投資」。

而近期消息指稱,美國政府正討論藉由投資取得Intel約10%股份,若相關說法成真,屆時美國政府將成爲Intel最大股東。這項消息傳出後,引發市場高度關注,認爲此舉將重塑Intel與美國政府的關係。

至於Intel稍早宣佈獲得Softbank的20億美元投資,相當於取得其約2%股權,使Softbank成爲Intel第五大股東。若再加上美國政府潛在入股,Intel的股權結構勢必出現重大變化。

拓展至其他晶片廠?臺積電也可能被點名

除了將將矛頭指向Intel,Howard Lutnick更提到拜登政府時期向臺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提供的66億美元補助,透露川普政府未來可能採取類似Intel模式,要求其他受惠企業也必須交出股權。

Howard Lutnick表示:「拜登時期是補貼,川普則要將補助轉爲投資。既然要給錢,就得換到實質利益。」意味未來晶片法案資金髮放方式可能全面轉向「投資」形式。

Intel的「矽心地帶」與不確定性

Intel近年在俄亥俄州最大城市哥倫布附近,斥資數十億美元打造被稱爲「矽心地帶」 (Silicon Heartland)的大型晶片廠區,預計將成爲美國最先進的AI晶片製造基地之一。然而,計劃進度並非一帆風順。

但在今年7月,Intel執行長陳立武在內部備忘錄中表示「不再開空白支票」,說明建設腳步將視市場需求作調整,因此首座工廠預計最快要等到2030年纔會啓用。這也讓外界質疑,即便美國政府透過投資取得股權,Intel的長期營運策略能否帶來相對回報,依然存在着不確定性。

川普政府的半導體投資新策略

這項提議凸顯了川普政府對半導體政策的全新態度,亦即不再單純以補助拉攏企業,而是希望透過「投資」讓納稅人的錢能帶來實際回報。若美國真的成爲Intel最大股東,不僅將是有史以來首例,更可能成爲未來美國扶植戰略產業的全新典範。

而這樣的轉變,是否會影響外資及合作伙伴對Intel的信心,或是造成其他晶片業者更加謹慎申請美國補助,仍有待觀察。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