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信評遭調降…過去兩次降評 價格逆勢上漲

近20年來美債降評事件

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遭穆迪下調,市場關注度升溫。投信法人分析,回顧過去信評機構三次負面調整,有兩次反而出現美債價格上漲現象,顯示美債降評不必然與債券價格下跌畫上等號。投資人應關注更深層的經濟基本面,並透過多元化配置降低投資風險。

富蘭克林華美FT投資級債20+ ETF基金經理人洪慧珊表示,從歷史數據指出,2011年8月標普首度調降美國評等時,雖然標普500指數一度重挫7%,但美債反而因避險買盤而上漲。2023年8月惠譽調降評等時,股市跌幅收斂至2.3%,10年期公債殖利率雖一度升破4.2%,但隨後迅速回穩。2023年11月穆迪將展望調爲負向時,10年期殖利率更從4.93%下跌至4.33%。

過去經驗顯示信評調降的市場反應往往是短期的,目前三大信評機構都將美國列爲AA+,不會引發監管面的被動拋售壓力。她強調,中長期美債殖利率走勢,主要取決於通膨、就業等總體經濟情況、聯準會政策走向及市場避險情緒。建議以長期投資目標爲依歸,善用分散投資策略,包括配置不同類型債券、跨國投資,以及多元化產業佈局,藉此降低單一風險的影響。

臺新靈活入息債券基金經理人柯睿謙指出,在高利率低利差環境下,選券重要性提升,留意資金成本壓力較大的發行人,不過度追求信用風險,保持流動性等待更好的進場機會。

第一金優選非投債ETF經理人王心妤認爲,非投資等級債券企業去年底槓桿率降至3.98倍,企業積極去槓桿,利息覆蓋率則提升至4.7倍,反應營運現金流量充足,槓桿率降、利息覆蓋升,顯示企業財務體質更爲穩健。

美國經濟具備韌性,企業提前在去年完成再融資計劃,今年債務到期壓力不大,加上近期關稅陰霾逐步消散,提供進場非投資等級債券較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