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欲在月球建百千瓦核反應堆?專家表示操之過急且存技術難度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長肖恩·達菲近日宣佈,將加快推進月球核反應堆建設計劃。據美國《紐約時報》及《政治報》網站8月5日報道,根據達菲的指令,NASA將啓動行業招標,擬開發功率爲100千瓦的月球核裂變反應堆系統,並計劃於2030年前發射升空。
NASA稱,該核反應堆不僅是實現“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的助推劑,更是“贏得新太空競賽的戰略籌碼”。但多位航天專家指出,儘管在月球表面部署核反應堆已非科幻小說中才出現的情節,但現有技術成熟度與如此激進的時間表明顯脫節,從核反應堆的工程設計到輻射防護,再到低重力條件下穩定運行,每個環節都面臨重大挑戰,要在5年內實現從圖紙到登上月球,這一跨越似乎“並不現實”。
助推月球探索
爲什麼選擇在月球部署核反應堆?《紐約時報》的報道認爲,這項技術將徹底改變人類在太陽系探索、遷徙和生存的方式。
達菲表示,這是實現宇航員重返月球計劃的關鍵一環。要建立月球基地,穩定能源供應至關重要。核裂變系統體積小、重量輕卻功率強大,能確保在月球和火星極端環境下持續運行。
與依賴太陽能的空間站不同,月球基地面臨獨特挑戰。NASA官網分析稱,月球夜晚持續長達14天,溫度極低且完全黑暗;火星則常遭遇持續數週的沙塵暴。核反應堆可部署在月球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水冰資源處),也能實現全天候不間斷供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8月6日的報道中表示,這種持續供電能力對長期科考至關重要。NASA空間技術任務局技術演示項目主任特魯迪·科爾特斯也認爲,不依賴太陽能的核動力系統,是保障月球可持續探索的極佳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計劃的背後是美國對太空主導權旁落的擔憂。NASA某高管直言,美國加速推進月球核計劃,關乎贏得第二次太空競賽。CNN的報道披露,中俄兩國自2024年3月起已三次宣佈合作計劃,擬在21世紀30年代中期前建成月球反應堆。
達菲在記者會上稱,第一個在月球上擁有反應堆的國家或許可以宣佈建立一個禁入區,這會嚴重製約美國。
想法早已有之
美國探索月球核電站的腳步其實早已邁出。NASA自新世紀伊始就着手佈局太空核電系統,累計投入2億美元研發輕型裂變發電系統,可惜在發射方面至今尚無實質性突破。
NASA官網顯示,該機構曾授予洛克希德·馬丁、西屋電氣以及初創企業直覺機器公司各500萬美元的合同,推進“裂變地表發電”項目,開發40千瓦的月球核反應堆。但據《紐約時報》報道,這些方案都卡在了一個關鍵指標——6噸的重量紅線上,三套設計方案無一達標。
此次,達菲要求NASA徵求行業建議,以便2030年前發射一座100千瓦的核反應堆。因爲NASA估計,月球和火星地面電力需求應至少爲100千瓦,才能滿足棲息地運轉、生命支持系統、通信系統、科學實驗以及採礦和燃料生產等工業運營的需求。
美國《新聞週刊》的報道認爲,月球核反應堆最有可能的設計是:使用鈾燃料的緊湊型裂變反應堆。該反應堆將構建多層屏蔽系統以保護宇航員免受輻射影響,使用斯特林發動機或其他熱電轉換系統,將核裂變產生的熱量轉化爲電能。核反應堆可埋在月球風化層下,以進一步減少輻射暴露並調節溫度,遠程控制和監控系統將確保其能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安全運行。
美國國家實驗室高級項目經理塞巴斯蒂安·科比西羅則表示,這不是科幻場景,隨着技術進步,月球核電站完全可行。
面臨諸多難題
儘管核反應堆在地球上發電已有70餘年歷史,但將一個核反應堆發射到月球上,讓其在寒冷黑暗的漫漫月夜持續提供大量能量,究竟還面臨哪些難題?能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逐一攻克嗎?
《紐約時報》透露,儘管科學家們確認“月球核電站並非天方夜譚”,但多數專家認爲2030年前實現部署仍不現實。曾任職美國能源部的核能專家凱瑟琳·赫夫教授直言,這個時間表過於激進,甚至有些荒謬。就像在沙漠裡建發電站卻沒人用電——沒有月球基地,反應堆的意義何在?除設計和建造月球反應堆的必要工作外,僅審批流程就可能耗時數年。
另外,儘管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艦”和藍色起源公司的“藍月亮”等新型着陸器理論上的有效載荷能達到15噸,但這些航天器尚在“襁褓”之中。
《新聞週刊》的報道也指出,雖然核能已用於“旅行者”號和“好奇”號等深空探測器,但在月球上部署核能卻面臨獨特挑戰,需突破核材料太空運輸的安全瓶頸、確保反應堆在月球表面高達310℃的晝夜溫差和低重力條件下穩定運行,以及開發特殊的廢熱管理系統等。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月球勘探副總裁凱文·歐則認爲,開發能夠承受高溫的材料也是月球核反應堆的建設難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