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好習慣,孩子再怎麼努力,也只是在做無用功
曾幾何時,“逆襲”這兩個字,總能點燃我們心中的一把火,幻想自己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突然變成學霸,登上人生的巔峰。
尤其是對於父母來說,那種“總有一天,孩子會突然明白”的期待,簡直比坐過山車還刺激,激動又充滿未知的希望。
好像明天一覺醒來,孩子就能突然變得懂事,成績飆升,簡直是個電影劇情。
然而,現實給了我們狠狠一巴掌。
你以爲孩子會一飛沖天,可是小學成績優秀的孩子到了初中,成績未必繼續好;而小學成績差的孩子,似乎就永遠卡在“差”的軌道上,彷彿變不成主角。
你不得不問:
現在的教育,真能像從前那樣“慢慢來,最後就能上好大學”嗎?
大概不是這麼回事的。
家長們,你們是不是也曾在無數個夜晚,滿懷期望地等着孩子突然“開竅”?結果等來的不僅是焦慮,還有無盡的“考前大崩潰”……
你們是不是也曾幻想,若那些小學成績差的孩子,真能像電影中的主角那樣逆襲,那現如今“焦慮成癮”的家長,早就被歷史遺忘了?
答案就在這裡,現實給我們的答案——夢想總是比現實更美。
1.習慣的力量:小事不抓,大事難成
每當有家長開始討論“孩子的習慣”,我總是忍不住調侃:“你們說的習慣,是在給孩子設置人生密碼嗎?”
別笑,這不是危言聳聽。
從小學開始培養好習慣,簡直就是給孩子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的大門。一旦那扇門打開,後面的事就不那麼費勁了。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做作業的好習慣,時間觀念強,不拖延,不等家長催促,那到了初中,作業爆發的時候,又有什麼能難倒他?
反之,如果小學時學習習慣差,時間管理混亂,那初中一來,作業就像決堤的洪水一樣,根本沒法招架。
我有個朋友,他家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家裡給他定了個“番茄鍾”計劃:做完一道數學題就休息五分鐘。
孩子第一次試的時候,眼裡閃着求生欲:“爸爸,能不能先吃點零食再做作業?”我朋友眼神堅定:“不行!必須按計劃走!”
孩子偷偷瞄了一眼計時器,心裡想着,偷偷停個3分鐘,裝作完成任務,好偷懶。結果,下一秒,番茄鍾嗡嗡作響,提醒他“時間到”。
孩子那一臉“老天,我的秘密暴露了”的表情,簡直可以拍一部關於偷懶的電影了。
從那天開始,番茄鍾就成了孩子的“敵人”,躺在牀上躲避,心裡充滿了“抱怨”的氣息。
其實,孩子的“好習慣”是未來成功的一塊墊腳石。
即便是些小小的策略,長大後也會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一次,我和一位家長聊天,他無奈地說:“我兒子成績不好,學習習慣差,每天寫作業都拖拖拉拉,能不拖拉就是個奇蹟。”
我問:“你有嘗試過讓他改嗎?”他拍了拍胸脯:“改?他這脾氣不改的,孩子的性格就這樣,改不了。”
結果,他依舊帶着這種“隨遇而安”的心態,認爲孩子的學習能隨着時間自然好轉。
兩年後,孩子依然每天拖着作業本像揹負着大石頭一樣上下學,臉色比早晨的太陽還萎靡。
問題在於,沒有習慣的孩子,哪怕再怎麼努力,最終也無法贏得與時間賽跑的機會。
2、家長的信息差:別低估提前的意義
“我的孩子是不是太早學習了?”這是家長們常問的疑問。
有些家長擔心提前學習會讓孩子過度疲勞,害怕孩子的“學習熱情”早早就被消耗掉。但要知道,現如今的教育環境與我們當年可完全不同。
在這個“內卷”的時代,早學一點,不意味着“浪費”,而是提前佔領了競爭的制高點。
提前學習的意義,並不是爲了讓孩子過度疲勞,而是爲他們在學習上打下堅實的基礎。
要知道,知識的差距,往往就是從起跑線的領先開始的。
到了初中,別人領先的幾步,可能就已經能讓孩子提前鎖定成功。
記得小明的故事:他媽媽在小學四年級就給他報了英語補習班。剛開始,小明堅決反對:“媽,我不想學英語,老師說我們已經學夠了。”
他媽媽笑了笑:“你看隔壁的小紅學習英語多厲害。”小明頂嘴道:“小紅?我纔不怕她!她根本比不過我!”
可是,當他進入初中後,他驚恐地發現自己連單詞都拼不對,而小紅早已能背誦整篇英語文章,考試輕鬆過關。
有個家長曾經跟我說:“我家孩子成績不好,不喜歡提前學,他寧願每天看會兒動畫片,再吃點零食放鬆一下。”
可當我問他孩子的成績時,他嘆了口氣:“哎,不提了,成績真堪憂。”
我忍不住插話:“你知道爲什麼嗎?你那點‘放鬆’的時間,早晚會被時間吃掉。你沒有讓孩子提前練習,到了初中,別人已經上了好幾步,你再追,差距越拉越大。”
他沉默了一會兒,低下頭,長嘆一聲:“哎,早知道就不讓他看那麼多動畫片了。”
3.環境的影響:學科與時代的背離
不得不提的是,如今的考試,早已不是“學什麼考什麼”了。
我們小時候,學樹,考樹;今天,你學會了樹,考試考的卻是“整個森林”。這意味着,孩子不僅要會一個知識點,還得能夠理解、運用這些知識點。
考試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能夠在複雜的環境中游刃有餘地應用知識。
有一位媽媽哭笑不得地跟我說:“我發現孩子學的知識和考試內容完全不同,孩子考試成績低,老師說‘學得不夠透徹’,但是孩子每天都在做作業,怎麼還不夠透徹?”
我莞爾一笑:“老師說得沒錯,光會背書不行,考試不僅考背誦,更考理解與應用。”
我認識一個初中生小張,他每天都在熬夜讀書,幾乎成了“挑燈夜讀”的代表。可即便如此,他的成績始終沒什麼起色。
經過一番瞭解,才發現,原來他學的內容和考試方式完全不對接。
考試不僅僅是記憶知識,還要求孩子能夠靈活運用和理解,這纔是差距所在。
總的來說,教育不只是機械式的“填鴨式”學習,它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規劃。孩子的成績,最怕的不是知識的欠缺,而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信息上的差距,以及對時代變化的適應能力。
所以,家長們,別再坐等奇蹟發生,早準備、早行動纔是最靠譜的選擇。
因爲將來的世界,不會給你留“晚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