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努力託舉孩子是“恩”?不,也可能是恨
現在流行“父母生養不是恩,託舉和兜底纔是”,感覺挺有道理。
但是,“託舉”孩子真是“恩”嗎?我倒是認爲:不一定。也可能是恨、是仇。
最近,被一位朋友的孩子傷到了,她明明對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卻千方百計想逃離家。
所以,父母爲什麼要犧牲自己努力託舉孩子?
01
我發現,很多當父母的人,總想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認知爲孩子安排好一步步的路,看起來她們非常負責任,爲孩子投入精力、金錢再多也不心疼。
可是,爲什麼,明明對孩子付出了很多“恩”,孩子卻根本沒感受到,甚至“恨”父母的所做所爲?
這樣的父母和孩子現實中挺多的,程度輕或重而已。
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科裡曾有個專科的實習生,自己說高考英語20多分,數學9分,這麼低的分數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差點驚掉我下巴!
150分的滿分啊!她高中三年是怎麼學的可想而知。這些民辦的專科學校收這樣的學生是爲什麼也可想而知。
就這樣一個學習能力的孩子,她媽在大二時給她報了一個1.8萬塊的專升本網課,2萬塊的考證網課,要求她畢業必須拿到證。給她買了平板,買了電腦,每天電話催她學習。但凡她要是發點牢騷說學不了,媽媽立即用掐斷生活費來威脅。
這個女孩不止一次咬着牙跟我講她多麼恨她的媽媽。
我曾經問過女孩:是不是你小學時成績好,所以媽媽對你有高期望?她回答:成績從來就沒好過。
那我就不理解了:一個正常一本的孩子,要想在校期間就能拿到本專業的證也是很難的,需要從大一就有規劃,且一直自律學習。但是,一個半點不想也不會學習、連打開平板刷課的動力都沒有的孩子,用一年時間升上本、拿到證,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答案:怎麼可能?
說實話,我認爲這個媽媽的腦子是缺根筋的:你家孩子明明不是學習的料你爲啥偏要逼她走最不擅長的那條道?這不是花錢招人恨嗎?一個考最初級的專業證的網課怎麼會價值2萬塊?這不是妥妥被人割了韭菜嗎?
02
爲數不少的父母認定,孩子一定要上大學、上研究生這條路。所以特別在意學校的學習成績,要求孩子必須努力。
有些孩子很幸運,恰巧擅長學習,從學校的學習中能夠找到成就感,能不停地得到正反饋。他們的父母也很幸運,能得到世俗中的好孩子。但是,大多數的孩子並不擅長得到優異成績,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孩子如果在學習這件事上感受到了挫折,打擊到了自信心,父母不問緣由,不幫忙找出背後的根本原因,只是花錢送去一個自己也沒上過的輔導班,一個勁地要好的結果,難免會讓孩子感到無助和絕望。
問題來了:明明孩子不擅長的事情,孩子不喜歡的事情,你拼命託舉,投入資金、投入心血,孩子會感恩嗎?
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會的。
一方面,孩子感受到的是:你根本看不到真實的我;另一方面孩子感受到的是:你愛的是那個你想象中的我。
發現孩子擅長不擅長某件事情,小時候稍微逼迫也未嘗不可。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銳利的眼光,及時發現孩子真正的喜好!發現情緒和行爲背後真實的想法。如果不合適,趁早放棄,不要繼續逼迫孩子。
瞭解孩子擅長什麼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日常生活細節觀察、溝通、引導。
能夠發現孩子擅長的事情,併合理引導,這確實需要父母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的段位很高。反正,我努力咋摸了十幾年,感覺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03
因爲天資、悟性的原因,不是每個父母都有這樣銳利的眼光,智慧的頭腦,但是我們至少要用心去做。
用“心”,而不是用眼睛;用“心”,而不是發泄自己的情緒。而且,發現不合適要及時放手。青春期以後更不要隨便逼迫孩子!
愛因斯坦的那句名言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真正記在心裡過:每個人都身懷天賦,但如果用會不會爬樹的標準來評判一條魚,它會終其一生以爲自己愚蠢。
讓一條魚學會爬樹,肯定不明智的。還有,對那些不懂父母一片苦心的孩子,父母也要及時放手。在這個不愁吃喝的年代,親子關係永遠是第一位。孩子雖然是自己生的,但他不是我們的續集,他們來人世間有自己的路要走。那些生命中必須走的彎路,必須要歷的劫,憑咱們一張嘴是勸不動的,你的好心並不是他需要的,哪怕你眼睜睜看着他受苦受難也無能爲力。
就怕父母看自己的孩子時濾鏡開得太大:明明是一條蟲,偏偏看作一條龍,總認爲他只是還沒有覺醒罷了。
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是讓我們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行爲,而是讓我們看到孩子最本真的模樣,允許他(她)成爲自己。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爛泥成爲爛泥,給躺平者枕頭,給拼搏者薪酬。
不要逼鮮花長成爲參天大樹,不要逼爛泥上牆,不要逼躺平者起來奮鬥,也不要隨便讓拼搏者停下奔波的腳步。
紀伯倫1百年前就說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只是藉由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並不屬於你。
所以,請不要隨便託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