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悔現在才知道:父母對孩子最好的託舉,是這3點…… | 精選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我從未想過,“自殺”這個詞,會出現在我的學生身上。

有天晚上,我接到一個家長的電話,她說在兒子的日記本上, 看到了滿紙“自殺”的字眼。

一直以來,她都驕傲於自己有一個所有人都羨慕的“別人家孩子”。但直到打開兒子的日記本,她才知道,原來在她看不見的地方,她兒子早已不堪重負。

電話最後,她對我說,決定暫時把工作的事先緩一緩,好好陪一陪兒子。

當時掛完電話,我內心也是五味陳雜。

這位媽媽的原生家庭條件非常差,也許是吃了太多貧窮的苦,所以在有了兒子後,她就想拼命掙錢,恨不得把世間最好的一切都捧給兒子。

可現實生活中,誰都只是芸芸衆生中的普通一員。

很多人即使拼盡努力,也很難走到金字塔尖,換回讓孩子一生無憂的財富。

更多的,是放棄了陪伴孩子,還要被命運的洪流無情鞭笞。

就像她所說的,這些年奔波於工作,總覺得自己多累一些,孩子未來就輕鬆一些。

但卻忘記了,孩子不會在原地等待。等她忙完了,孩子也長大了,有些虧欠和遺憾,也很難再回到過去重新彌補。

這些年越來越發現,人一旦過了35歲,尤其是過了40歲。

就越會認清一個養育真相:

孩子的未來,我們預判不了。

因爲生命自身的精彩,本就源於未知和各種可能性。

既然不能通過預判給孩子“絕對的安穩”,不如迴歸本質,盡父母事,聽孩子命,只託舉,不強求。

正如人民日報發文所說: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恩,也不是養恩,而是託舉。

父母只需託舉好孩子的現在,至於他們的未來,自有他們自己去成就……

父母的認知

決定了孩子被託舉的“高度”

有段時間,我特別沉迷於刷一些如何幫助孩子學習的文章。

確實也刷到了很多學霸父母在網上分享的可貴經驗:

1、要分析每門課的投入和收穫,保證“總分最大化原則”。

不要盲目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某一門課中。

2、孩子寫作業磨蹭、效率低,是因爲孩子注意力難集中的根源在於焦慮。

而焦慮是因爲孩子對新學的內容不熟悉,不成體系,所以纔有畏難情緒。

所以責罵孩子沒用,安撫和鼓勵,或者直接幫助輔導,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3、不要直接給出解題方法,而是要引導孩子分析解題思路背後的爲什麼。

比如爲什麼這樣解?這樣解的依據是什麼?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解?

然後再讓孩子講出來,直到吃透這類題爲止。

4、不需要盯着孩子學習,但要定好目標,並注重孩子的學習規劃。

而且要在孩子偏離規劃路線時,及時介入。

5、重視效率。

寧可不學,休息一會,也不讓孩子用混日子的狀態去學,因爲好的習慣不容易養成,但壞的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

當時看完這些內容後,我才意識到:學霸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學霸”父母。

只是,“學霸”父母,不是指擁有多麼高深的知識,而是父母的認知,要走在孩子前面。

一個孩子最難翻過的山,是父母低認知的山。

父母的高認知,可以拓寬孩子前行的路。

有句話說,父母的認知上限,決定孩子的成長下限。

功利心重的父母,教不出爲了理想無畏前行的孩子;

精神貧瘠的父母,也養不出內心熱烈豐富的孩子。

所以你會看到:

越是認知高、眼界開闊的父母,他們越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然後要麼通過學習去成長自己,要麼藉由他人的力量。

總之,他們會提升自己認知的高度,然後去託舉孩子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人生三觀。

父母的覺知力

決定了孩子被託舉的“力度”

《家庭的覺醒》中寫過,童年的經歷給我們創造了一種樣板,我們在這種樣板上構建人生。

而託舉的重要性,也恰恰就在於此。

一個孩子長大後的人際關係和行爲處事,其實都是父母養育模式的衍生。

看過一位心理學家分享的案例:

一位諮詢者向心理醫生傾訴,說每當青春期的女兒在她面前莫名其妙發怒,完全無法溝通時。

她就彷彿回到了自己幼年,和自己父親相處時的不開心經歷。

這會讓她想要像小時候一樣,要麼躲開,要麼同樣大喊大叫。

她說自己現在越來越厭煩女兒,甚至只要女兒一開口,就覺得痛苦。

心理醫生告訴她,她只是把痛苦投射到了女兒身上。

她女兒的行爲,只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她自己的過往創傷。

真正讓她痛苦的,是她在原生家庭中經歷過的傷害,而不是女兒當下的一些不成熟行爲。

所以想要解決她和女兒的問題,她首先要覺察到自己身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只有她自己的問題解決了,纔能有心力去應對她女兒青春期的問題。

其實我認爲,覺知力,更多的是一種瞭解自己的能力。

一個瞭解和認識真實自我的父母,才能真正養好孩子。

因爲這樣的父母,才能區分虛假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他們能在出現親子養育問題時,意識到問題是由虛假自我衍生的,還是由真實自我衍生的?

所以說,如果我們無法完成自己的修行,又怎麼能有足夠的能量去託舉孩子?

就比如有段時間,我女兒午睡醒後總要鬧脾氣,我也每次都要被她氣到崩潰一次。

直到某一天中午,我心情非常好,所以在女兒鬧脾氣的時候,用了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對她明確了我的底線,也告訴她我願意去包容她想賴牀的情緒。

結果出門的時候,女兒意外地親了我一下,說:“媽媽,你真好。”

當時我突然反應過來,那段時間我的關注點全部都在我“女兒起牀氣特別大”“她爲什麼總是無端鬧情緒”中,卻忽略了根本的問題在於我自己的狀態不夠好。

因爲那段時間,我身體出了問題,所以每次起牀時,我自己會先抱怨幾句,然後看到女兒有任何一點不符合我心意的行爲,都會用惡意貼上標籤並無限放大她的行爲。

所以不是孩子要改變什麼,而是我這個做媽媽的可能需要改變點什麼。

孩子,是可以幫助父母覺醒的。

當我們把孩子當做一面鏡子,從中照見我們自己的不足,並作出改變後,才能迴歸到正常能量的狀態,去用真實的自我養育孩子,並給孩子真實可靠的養育託舉。

父母的情緒

決定了孩子被託舉的“溫度”

每次在網上看到父母輔導孩子時,被氣到住院,甚至失去生命的新聞時,我都忍不住後怕。因爲我也曾和他們一樣。

有人說,一等媽媽用智慧解決問題,二等媽媽用資源解決問題,三等媽媽用情緒解決問題。

我就曾是那種徹徹底底的“三等”媽媽。

記得那時候女兒剛上一年級,因爲年齡太小,總是握不好筆,寫不好字。

每次看到她叮囑完又做錯,我就忍不住一通大吼。

後來看到知乎上的問題“父母陪孩子寫作業,到底陪的是什麼?”

一位網友的回答特別戳心:

父母陪的是孩子的情緒。

是當孩子做得不好時,給他們以鼓勵;

是當孩子做得好時,給他們以肯定;

當孩子累了時,不指責、不抱怨,託着他們的情緒,給他們以安慰和支持。

心理學專家賀嶺峰也曾說過,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給予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孩子在長大後,無論經歷什麼,內心都會存在的溫暖的光。

說白了,親子教育中,父母的情緒如何,決定了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回憶。

一個總在父母身上體驗負能量情緒的孩子,長大後很難變得陽光樂觀。

是啊,我們當父母的,總說爲了孩子,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連情緒穩定都做不好。

當然,做情緒穩定的父母,並不是讓我們做無情緒父母,而是如何去轉變思維,處理好我們的情緒。

這裡分享《不憤怒的父母》中給出的一些處理情緒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寬恕的藝術

父母有權利失望、生氣、憤怒,孩子也有權利不聽話、不懂事。

寬恕我們是不完美父母,也寬恕孩子是不完美孩子。

2、同情的藝術

父母首先要意識的一點是,孩子來到世間是很無助的。

孩子依賴我們,所以纔會向我們索取。

當然,我們只是理解孩子的無助、脆弱,但無需無底線,無原則地縱容孩子。

3、感恩的藝術

網上經常有人笑談,孩子這種生物,基本都是一睜眼看着就煩,只有睡着的時候纔是天使。

那麼,當我們因爲養育的繁重而情緒失控時,可以試着把注意力放在養育中一些美好的事物中。

以此感恩與孩子的相遇,感恩彼此互爲母子的緣分。

4、信任的藝術

其實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發怒,不過是源於對他們未來的擔憂。

這種擔憂激發了我們的恐懼,然後又轉變爲負面情緒宣泄給了孩子。

所以,有時候多信任孩子一些吧,你會發現,他們的人生,並不會像我們所擔憂的那樣去發展。

被一段話看到淚目:

別總想讓孩子做到最好,別總埋怨自己給孩子的不夠多。

我們就是最好的父母,我們養育的也是最好的孩子。

心態陽光,一切隨緣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做不成大樹,就做棵小草,做不成雄鷹,就做一隻小雀。

我們當父母的,盡力去提升一些自己的認知,儘可能覺察一些自己身上的問題,儘量給孩子多一些溫暖的情緒記憶。

這樣,就已經很好了。

我們盡力託舉,讓孩子的成長不留遺憾。

他們的未來,便會照着生命本來的樣子,光芒萬丈……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