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起暴力管教孩子致死事件:越無能的父母,越習慣用情緒管理孩子

最近接連發生了兩起暴力管教孩子致死的事件:

一件是在浙江溫州,一位母親接到班主任的電話,得知三年級的女兒近期在學校表現欠佳,成績下滑。

她決定好好教育一下女兒。

結果,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情緒失控,竟然失手將女兒打死。

另一件是在山東青島,9歲男孩因爲玩遊戲充值惹怒父親,被父親用電線毒打致死。

兩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在父母的怒火中消逝,多麼殘酷,多麼可惜,又多麼令人憤慨。

記得稻盛和夫曾經說過:

“一個人情緒的憤怒,說到底是對自己無能的痛苦。”

面對不聽話,不如意的孩子,我們總是發自本能地,習慣性地發火、打罵,彷彿只有這樣,才能立竿見影地管好孩子。

殊不知,把憤怒當作教育孩子的手段,是父母無能的表現,也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用情緒教育孩子的父母

最後都輸得很慘

做心理醫生的朋友給我講過一個特別讓人心痛的案例。

一位博士媽媽,工作體面,雷厲風行,但卻有着易燃易爆的脾氣。

她對女兒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嚴格。

她給女兒講題,女兒稍有不理解,她就立刻火冒三丈,罵女兒“豬腦子”,用手使勁戳女兒的頭,擰女兒的耳朵。

女兒沒有考到前三名,她大發雷霆,拿戒尺抽打女兒的手心。

女兒沒有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她就像瘋了似的把女兒屋裡的東西扔得亂七八糟。

女兒跟她稍有對抗,她立刻原地爆炸,劈頭蓋臉地責罵女兒一頓。

她陰晴不定的情緒教育,讓女兒每天都像是一隻被野獸圍困的小白兔一樣,活得戰戰兢兢。

直到有一天,女兒幫她拿手機的時候,不小心手滑把手機摔在了地上,她狠狠地瞪着女兒,罵女兒:“你說你還能幹點啥?養條狗都比你強。”

女兒一直繃緊的神經再也承受不住,轉頭從自家樓房跳了下去。

媽媽長久以來的怒吼和粗暴,終於徹底摧毀了女兒。

記得積極心理學早就告訴我們:

“只有感覺更好,才能做得更好。”

父母無所忌憚的情緒教育不會帶給孩子愉悅、自信的感受,反而會滋生孩子的痛苦、恐懼、焦慮和退縮,把孩子那顆渴望愛與安全感的內心擊打得支離破碎。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曾做過一個很著名的“電擊狗實驗”。

他把實驗A組的狗關在帶有電擊裝置的籠子裡,籠門鎖死,狗無法逃避電擊。

把實驗B組的狗關在同樣裝置的籠子裡,但可通過觸碰槓桿關閉電機,狗可以主動終止痛苦。

接着,他讓兩組狗接受同樣的電擊強度。

完成第一階段後,他又把兩組狗都轉移到可輕易逃脫的穿梭箱,並且會在電擊前發出蜂鳴聲預警,狗完全有機會逃離。

結果,實驗B組的狗,聽到蜂鳴聲後跳過矮欄躲避電機。

而A組的狗卻仍然癱倒在地,被動忍受疼痛,發出嗚咽卻不嘗試逃脫,部分狗甚至出現生理應激反應,嘔吐、失禁。

所以你看,生物反覆經歷無法控制的負面事件,就會形成“無論做什麼都無濟於事”的認知,徹底放棄抵抗。

同樣的,當孩子們面對父母反覆無常的怒吼,暴力和威脅,他們也會陷入痛苦、恐懼、習得性無助的怪圈,並逐漸放棄抵抗,發展爲自卑、自閉、抑鬱等心理疾病,甚至會通過自殘、厭食、自殺等行爲釋放痛苦。

所以,直接、簡單、粗暴的情緒教育,看起來有效,實則是對孩子心靈長久而殘忍的傷害。

父母的每一次皺眉,每一次呵斥,每一次暴力,都在悄然塑造孩子的情緒反應模式,塑造孩子的內心和性格,塑造孩子未來的幸福能力和人生結局。

用情緒教育孩子的父母,最後都輸得很慘。

比情緒教育更可怕的是情緒繼承

一位叫查理的電影製片人,曾講過他自己的故事。

他在清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了一些貼着奇怪標籤的錄像帶盒子。

他想打開看看,母親卻覺得他還太年輕,拒絕了他。

10年後,當他再次向母親問起這件事時,母親爽快地把那幾盒錄像帶給了他。

他看過後,很是不可思議。

錄像帶裡面全是父親和奶奶激烈爭吵和對抗的聲音,這和他記憶中的父親大相徑庭。

他記憶裡的父親很溫和,從不打罵孩子,也從不當着孩子的面和母親爭吵。

這時,他的母親才告訴他:

原來,他的奶奶是一個脾氣特別暴躁,控制慾極強的人。

只要有哪個孩子稍不遵從她的話,她就會立刻大發雷霆,然後把3個孩子都痛罵一遍,言語極其尖酸刻薄。

因此,他的父親經常在奶奶面前如履薄冰,童年過得很不開心。

直到後來,他的父親成了一名警察,接觸了心理學後,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得知,他的奶奶有一個脾氣暴躁,控制慾極強,並且有嚴重家暴傾向的父親。

此時,他的父親才終於明白爲什麼他的奶奶如此暴躁、易怒和苛刻。

也是從那時起,他的父親擔心自己會復刻奶奶的情緒暴力,擔心家庭的不幸會一代代遺傳下去,他想要努力斬斷這一輪迴,讓充滿暴怒、嚴苛、沒有溫度的家庭模式在他這一代結束。

所以,他的父親在結婚時就和母親約定:

無論怎樣,都不能當着孩子的面爭吵,不能打罵孩子,要給孩子一個沒有打罵,沒有傷害的原生家庭。

其實,心理專家也曾說過:

“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父母的情緒處理,思維方式,行爲方式,不知不覺會在家庭裡形成一個文化氛圍,子女會潛移默化地深受影響。”

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最早的情緒模板。

父母用激烈的情緒教育孩子,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情緒表達方式,活成父母的翻版。

然後,再將這種壞情緒傳遞給下一代,代代相傳,惡性循環。

這就是情緒的代際傳遞,也是父母情緒教育最可怕的後果。

如何做一個不憤怒的父母?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最忠實的“情緒接收器”。

他們會毫無遺漏地接住父母每一個失控的情緒,任由父母的情緒把自己的內心傷得千瘡百孔。

所以,愛孩子的我們,也一定要學會做一個不憤怒的父母。

一.別用自己的尺度審判孩子

輔導兒子寫作業時,我有一個規律。

通常,我第一次都會特別耐心地跟他講,我自以爲我講得很詳細,很透徹,兒子一定給能聽懂。

可當我發現兒子還是一問三不知時,我就會不自覺地提高嗓門,臉色嚴峻。

當我再講兩遍,兒子還是沒有聽懂或者簡單變換一下就會出錯時,我立馬火沖天靈蓋,忍不住想要動手。

有一次我跟朋友抱怨兒子反應遲鈍,腦子不開竅。

朋友反諷我說:

“你現在覺得小學生的題很簡單,可你別忘了你當年數學也常常不及格呢。”

一句話徹底點醒了我。

確實,我用成年人的認知去衡量一個小學生,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接納程度,對孩子不公平,自己更是自討苦吃。

記得作家王蒙也曾在《不要以爲自己就是尺度》中說過: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來源不是孩子真的多麼差勁,而是因爲孩子沒有滿足我們當時的期待。

如果我們試着不用自己的尺度審判孩子,不被育兒焦慮裹挾着前進,時刻提醒自己看見和接納孩子本身的狀態,尊重孩子自己的節奏,我們的教育就會多很多鬆弛和平靜。

二.學會先給自己“補糖”

成年人的世界各有各不易,各有各的心酸。

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因爲一點小事就勃然大怒。

而孩子,作爲家庭裡的最弱者就很自然地成了我們的“出氣筒”,“情緒收納箱”。

爲了終結這種現象,閨蜜教給了我一個“飛機氧氣罩原則”:

父母要先戴好自己的情緒氧氣罩,才能幫孩子戴。

於是,我開始按照閨蜜的方法,記錄自己每次情緒失控的場景,反思自己當時的情緒狀態和情緒來源,比如:

是不是最近煩心事太多,壓力太大,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

是不是自己反應過激,耐心不足,太過於焦慮;

然後列出自己的情緒“雷區”,比如:

心情煩躁時看見孩子不收拾玩具,不寫作業,玩手機就更加火大。

當我對自己的情緒有了清晰的認知後,我開始學着給自己“補糖”:

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我就放縱自己跟朋友聚個餐,小酌一杯;

心情低落的時候,來杯奶茶,吃點甜品,看個電影;

對生活失去信心的時候,來一場獨自旅行,去爬山、去徒步,去運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當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開始心疼自己,愛自己時,我所有的負面情緒都得到了安撫和釋放,回到家的我,再也不會因爲一點小事就炸毛了。

一個人要有糖,才能給別人糖。

學會給自己“補糖”,才能把溫柔和幸福帶給家人和孩子。

三.換個視角看孩子的行爲

阿爾伯特·艾力斯提出“情緒ABC”理論認爲:

“誘發事件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情緒和行爲後果,真正起作用的是我們對誘發事件的信念或認知評價。”

也就是說,情緒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我們對事件的解讀和信念所決定的。

如果我們對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就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和行爲。

孩子沒考好,成績退步,如果我們認爲孩子學習不認真,貪玩,不爭氣,我們就會越想越氣,逐漸失控,甚至痛打孩子一頓。

但如果我們認爲孩子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可以趁機查漏補缺,我們就會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做得更好。

所以,你看,我們用積極地,成長型的視角看孩子的行爲,試着從危機中看到機會,在錯誤中挖掘寶藏,我們就可能把消極的情緒轉化爲積極的情緒。

孩子也不會在我們這裡受到二次打壓,反而會多出很多自信和努力的信念。

我們改變了看待孩子問題的視角,也就找到了改變自己情緒的最好方法。

兒童問題研究專家邁克爾·霍頓說:

“儘管孩子生來帶有不同的氣質和基因,但家庭環境能夠幫助形成和鞏固孩子的行爲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背後體現的都是父母的格局和智慧。

用情緒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反應,對孩子傷害最大,最無效,也最無能。

智慧的父母,一定要學會擺脫無能的憤怒。

以同理心去看見孩子的真實感受和需求;

用慈悲心允許孩子遵從或反對;

用寬容心去看待孩子的錯誤;

用成長型的視角去看待孩子成長的起起伏伏。

如此,我們才能成爲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給孩子一個鬆弛有愛有能量的家庭環境,才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健全的性格以及創造幸福人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