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外交家》:綠猛打抗中牌 釀反效果
美國《外交家》雜誌的一篇投書指出,民進黨「抗中保臺」的口號失靈,未能提出證據卻頻繁打「中國牌」已造成反效果。(民進黨提供)
臺海戰事風險成爲全球關注議題,美國《外交家》雜誌的一篇投書指出,民進黨「抗中保臺」的口號失靈,未能提出證據卻頻繁打「中國牌」已造成反效果,使民衆對中國威脅的警戒心下降,反而認爲只是政府逃避內政問題的「萬能牌」。因此文章建議,政府不應再沒證據就貼在野黨紅標籤,否則恐落入北京的分化陷阱。
國際關係專家Calvin Chu與目前任職於內政部的政治分析師徐光成,日前以〈臺灣日漸衰弱的防衛急迫感〉爲題,投書《外交家》雜誌示警,臺灣的安全挑戰不只來自大陸,還有內部日益衰弱的警覺心。
文章開頭直言,雖然北京加速建軍,可能在2027年犯臺,但臺灣社會對戰爭的急迫感卻逐漸下降,尤其大罷免結果凸顯,民進黨「抗中保臺」的口號不再有號召力。
即便近年政府努力加強防衛力量,包含延長義務役役期並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框架,臺灣社會似乎無動於衷。文章認爲,造成這個「斷層」的原因部分來自北京採取的戰略,不只頻繁侵入臺灣海域及空域,更重要的是透過加強法律論述逐漸降低臺灣社會的防備。
文章點出,臺灣並未填補其警告和政策之間的鴻溝,例如當在野黨批評民防和城鎮戰訓練時,政府僅以「自我防衛」爲由迴應,卻未解釋其必要性;同理,賴清德總統的全社會防衛韌性計劃對外強調「救災」,但刻意分開國防與政治,反而讓公衆不清楚準備工作的急迫性。
此外,處理中國認知戰的手段也讓事情變得更復雜,民進黨過分強調北京干預,卻未提供具體證據已造成反效果,使民衆認爲「中國干預」是逃避國內問題的萬能牌。因此,臺灣不應依賴口號和警告,而是具體闡明目前安全環境,解釋中國可能的動作,並將政策與具體情形連繫起來。
至於如何解決目前困境?文章建議,臺灣需要一分正式的國安戰略,清楚點出中國能力,辨別多種可能的戰時情境,說明政府因應手段,合法化防衛舉措,用證據代替口語反制反對聲浪;其二,加強與公衆溝通,清楚解釋各種防衛政策的原因。
第三,必須在防衛論述中加入科學元素,包含納入敵方行動評估與系統化分析等,否則若沒有嚴謹的分析,改革恐顯得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最後,政府在政治攻防中應展現剋制,也就是不應任意在缺乏證據下,爲在野黨貼上「中國代理人」的標籤,「中國牌」打得太頻繁將有損公信力,弱化團結,助長北京的分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