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滴滴,決戰巴西

中國市場外賣大戰重新捲起來的同時,一場海外外賣大戰正在醞釀,而主角依然是國內的外賣和打車巨頭——滴滴和美團。

滴滴宣佈重啓巴西外賣業務背後,除了自身國際化擴張需求外,一個更加隱晦的原因是,美團要殺進巴西了。

作爲互相也去入侵過的兩家企業,滴滴不得不提防美團在巴西市場可能帶來的威脅,這可能是滴滴先發制人在巴西開展外賣業務的原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美團海外產品Keeta負責人正是前滴滴副總裁仇廣宇,其曾經負責滴滴的國際化業務,主導了巴西99打車的收購,並擔任過渡時期CEO。

99打車也正是當下滴滴重啓外賣業務的業務承載主體,99 Food爲旗下業務之一。

仇廣宇是國內少有的擅長國際化尤其是拉美市場的操盤手。2018年其主導滴滴收購99打車,2020年離開滴滴加入快手負責國際化業務,2022年加入美團擔任出海品牌Keeta負責人。

滴滴和美團,在巴西要打起來?

2025年4月,滴滴通過旗下巴西子公司99宣佈重啓“99 Food”食品配送服務。

之所以說是重啓,是因爲滴滴早在2020年就通過收購的打車平臺99推出了外賣業務“99 Food”。當年面對巴西本土的外賣品牌iFood,99的外賣業務遭受到了巨大的困難。

巴西外賣市場已被iFood牢牢佔據,其市場份額高達80%。iFood對商家施加了“二選一”,使得滴滴和Uber兩家外賣平臺難以獲取足夠的商家資源。

這一策略最終導致了包括滴滴的外賣業務退出了巴西市場。

此次滴滴選擇推出外賣業務,不能忽視的一個因素是美團可能即將進軍巴西。

據巴西媒體Neofeed報道,美團Keeta即將進軍巴西市場。消息顯示,過去幾個月中,美團高層多次訪問巴西,與巴西企業家就本地市場進行交流。目前,美團已開始與當地物流運營商洽談合作,並着手搭建其在巴西的稅務與運營架構網絡。

Keeta進軍巴西並不意外。

2024年,美團開啓國際化,並作爲最核心的戰略之一。

美團國際化第一站便是沙特。美團2023年在香港試水,並於2024年9月進軍沙特,用了半年的時間成爲沙特第三大外賣平臺。

滴滴和美團這兩家國內本地生活服務巨頭大家都不陌生,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分別成長爲國內打車和外賣領域的巨頭,二者相安無事互不干擾,一直到2018年美團率先推出打車服務,兩家企業的業務開始出現重疊和競爭。

出行和外賣企業產生競爭並不奇怪,其實多個國家和地區同一家企業會同時提供外賣和出行服務,最知名的就是Uber,這家全球的打車巨頭推出外賣後,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Uber Eats服務。

拉美、東南亞地區和中國市場的一大差異是,除了提供四輪出行服務外,還有摩托車的選項,這爲外賣配送提供了業務交叉的更多可能。

以此爲基礎,可以看出滴滴進軍巴西外賣市場並非衝動。與2018年國內兩大平臺互相推出了對方的業務來搶市場不同,程維的迴應“爾要戰,便戰!”有被迫應戰的意味。

目前對於滴滴來說,墨西哥和哥倫比亞地區滴滴的外賣業務已經跑通了,進軍巴西本應該就在計劃內,只不過Keeta的到來可能加速了滴滴的這一決定。

錯綜複雜的競爭

美團和滴滴的巴西市場競爭,頗爲錯綜複雜。

首先,巴西的外賣市場有本土巨頭ifood,正如2024年滴滴的99 Food被iFood趕出巴西,作爲本土的外賣巨頭iFood目前佔據了80%的市場份額。

在本土市場被打敗的不只是滴滴,還有全球的出行和外賣巨頭Uber,同樣其Eats業務沒有在巴西討到好。

過去中國本地生活領域市場的競爭,經歷了國際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和國內企業競爭的階段,無論是Uber和滴滴的競爭,還是Groupon和美團的競爭,最終的結果都是國內本土企業最終勝出。

這裡面不只是國內企業更“卷”,還有國外巨頭的水土不服以及文化差異的原因。

同樣,這次巴西戰場的主角變成了中國企業,但是中國企業此次是以“國際巨頭”的身份敘事,當本土和外資的身份互換,誰在本地生活領域更有優勢的競爭要素髮生了變化。

其次,美團和滴滴競爭的核心人物也非常微妙。

美團Keeta業務的負責人爲仇廣宇,原先投行出身並於2015年加入滴滴,參與了和Uber的競爭以及對巴西市場99出行的收購。

2020年加入快手後,還參與了快手海外業務和TikTok的競爭。可以說,作爲Keeta負責人的仇廣宇既懂海外市場,又懂競爭,更懂滴滴和99。

當然,滴滴這邊也不遜色,國際化業務負責人是高級副總裁朱景士,也正是把仇廣宇招進滴滴的老領導。

可以說雙方是知己知彼,但誰更勝一籌呢?

第三是巴西的市場和國內大有不同。

比如說Neofeed報道提到的,美團高管到巴西首先溝通的問題就是物流和稅號的問題,這是因爲巴西的稅收體系和中國有較大的區別,不解決稅號的問題業務幾乎無法開展。

另外是物流體系,涉及到衆包、僱傭、自由職業等多重外資經營的問題,這些都是美團在國內未曾遇到的。比如說巴西有大量的移民、工會,這都可能讓美團在國內的打法失效。

有報道稱這幾天iFood配送員正在進行罷工,這對於美團和滴滴來說會是搶奪資源的機會,但是長久來看作爲外來企業能否比iFood更好地解決騎手的問題,也要打個問號。

滴滴和美團,會只剩一個嗎?

回想十年前的張一鳴、王興和程維的烏鎮對話,再來看現在三家企業的國際化格局非常有意思。

字節、美團和滴滴作爲BAT之後最有國際視野的TMD陣營,近些年來隨着激進的國際化開始逐漸成爲“國際巨頭”。

天眼查信息顯示,滴滴和字節均成立於2012年,實際上美團外賣的推出時間也是2013年相差很近。

中國企業出海做的最好的是字節跳動,其次便是TEMU,拼多多一直到2022年後半年纔開始做國際化的業務。

實際上,如果把黃崢加入到張一鳴、王興和程維的對話中非常有意思,4家公司分別對應了信息、電商、本地服務三個互聯網核心的業務類型。

美團和滴滴雖然一個是外賣,一個是出行,但二者都屬於本地服務。我們回頭來看滴滴和美團2018年的那場仗並非空穴來風,多個地區的產品中,出行和外賣二者是統一的。

比如Uber早在2014年就開始推出了外賣服務,一直到2016年纔開始正式上線eats服務,如今Uber也是全球最大的外賣平臺之一。

東南亞打車企業Grab推出外賣服務也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饋,2024年打車和外賣應收佔比一半一半。

同樣對於滴滴來說也是一樣,在墨西哥市場滴滴同時擁有“出行+外賣”業務,作爲墨西哥唯一提供出行、外賣和金融服務的平臺,滴滴在當地服務大約1600萬月活躍用戶,擁有50萬活躍騎手,與9萬家本地餐廳達成了合作。

回到巴西市場的競爭,墨西哥模式的成功也讓滴滴更有信心在巴西市場擋住美團,反之,如果美團在巴西市場站穩,會不會再次推出打車業務,也不好說。

美團和滴滴兩大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在中國市場沒完成的鬥爭,會在巴西繼續並且分出勝負嗎?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地區,是不是外賣和出行充分競爭後,市場其實只需要也只能容下一家企業,也就是說美團和滴滴,總有一家會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