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重啓巴西外賣背後:沒有一個市場可以永遠沒有競爭

《百年孤獨》裡講了這麼一個故事,當拉丁美洲的小村馬孔多迎來第一任政府督查時,被要求把村裡的房子都刷成藍色。這個要求讓馬孔多的居民們叫苦不迭,這本是一個大家共建、高度自由的地方。在隨後由政府軍和反抗軍輪流坐莊的日子裡,這個要求被置之腦後。

2020年的拉丁美洲,又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巴西本地最早也是最大的外賣平臺iFood要求商家"二選一",如果要使用它們的紅色外賣箱,那商家的食物就不得裝入到其他顏色的外賣箱中。

這種政策短期內收到了奇效,新入局者先後離場,其中包括99Food。2018年,在國際化戰略的框架下,滴滴收購了巴西本地出行服務商99,99Food正是後者的業務之一。

同樣被驅離的還有Uber旗下的Uber Eats。是的,雖然包括外賣業務的Uber在全球多個市場所向披靡,但在這裡,強龍也鬥不過地頭蛇。

但幾年過去了,一家獨大的iFood並沒有讓它的紅色小食箱遍佈巴西各地,及至2023年末,當地外賣業務的市場滲透率不過30%,有70%的巴西人還沒有享受過外賣服務。

市場數據顯示,雖然iFood在巴西的外賣應用市場上保持80%的市場佔有率,但若計入電話、WhatsApp等傳統訂餐方式,其實際市場佔有率降至20%至25%之間。

都2025年了,很難想象,今天還有大量的人用電話或者語音軟件訂餐,這是爲什麼呢?

一位巴西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的帖子"真相"了,他抱怨說,"iFood服務越來越爛,價格越來越離譜。還有那些一家餐廳開三個不同名字假裝‘多選擇’,我真的服了。我現在都直接用WhatsApp點餐了。"

所以,當地的居民們都希望有新的玩家,來改變iFood"送餐慢、價格貴、假優惠"的魔幻操作。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4月,滴滴以"99Food"品牌重啓了巴西外賣業務。事實上,在拉丁美洲的三大經濟體中,除巴西外,滴滴外賣業務已經在墨西哥和哥倫比亞落地生根。在這些地方,滴滴儼然已經成爲拉美小Uber,提供"出行+外賣"的一體化生活服務體驗。

巴西外賣的天真的要變了。iFood可能從未意識到,在外賣業務上,商家、用戶和運力是最核心的三要素,一家好的外賣平臺,應該向社會提供包含以上三個要素的閉環體驗,這一點非常重要。

但從種種跡象來看,iFood只對"富人"感興趣,也無意於提供具有性價比的配送服務。

而商家,就和馬孔多的居民一樣,有幾個人願意將房子只刷成藍色呢?也許有人覺得,房子刷成什麼顏色是無所謂的,但他們不這麼想,因爲這意味着馬孔多失去了五彩繽紛,生機盎然的機會。

01

要做巴西的外賣業務,始終都繞不過iFood這個"守門員"。

2019年,iFood 時任CEO Carlos Moyses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當時iFood月訂單量達到1700萬單,是排在第二位Uber Eats的17倍,及至2024年,iFood的月訂單量爲1.1億單。

這個數字看着很大,但在一家獨大的背景下,45%的年複合增長率實在也不算很亮眼。回頭來看,這個結果背後,多少有點主動躺平的意思。巴西賣家聯盟陳赫銘觀察發現,iFood雖然強勢,但服務集中在高收入地區,中小城市覆蓋不足。

這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高維市場的用戶更有消費力,而低線市場的用戶能夠貢獻的價值有限,即便獲客成本一致,平臺能實現的ROI結果也不同。

遇到這種發展的瓶頸,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iFood是一家專門的外賣平臺,它沒有現成的用戶可以拿來複用。

外賣是一項對配送效率要求極其嚴格的生意,通常需要網格化運營,包括髮展商家、用戶和投放運力。假設同等大小的兩個區域,一塊每天能達成1000萬雷亞爾的生意,一塊只有100萬,顯然對於公司來說,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是把前一塊吃幹榨盡。

但對於出行服務商來說,故事的敘事方式可能就會不一樣,因爲它們的業務早就覆蓋到了兩個區域。所以只需要讓原來打車的那批用戶願意點擊軟件上的外賣菜單,這事就完成了。

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是解決了外賣的用戶規模,還提高了原本打車用戶的粘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將用戶留在自己的生態裡。

更早實踐雙業務循環的Uber數據顯示,同時使用打車和外賣服務的用戶,其在平臺上的消費頻率和總支出是單一服務用戶的兩倍以上。滴滴在海外市場從出行切入外賣,應該也是看到了這種模式的好處。

早在開啓外賣業務之前,滴滴已經通過收購的方式,成爲了巴西打車市場的主力軍,通過深耕巴西的出行市場,積累了約5000萬用戶,覆蓋了巴西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就是滴滴外賣業務的種子庫,它要做的,只是喚醒這些人的味蕾。

值得注意的是,在"攻打"巴西的共享出行市場時,滴滴沿用從低線城市切入的開城思路,優先在三四線城市發力,做好快車業務。並且,公司還根據巴西當地的實際情況,優先上線兩輪摩托車業務,將觸角伸向低線地區的毛細血管中。

現在看來,這種用戶分佈結構,也可以爲外賣業務在早期提供錯位競爭的路線。巨頭玩家iFood專注高維市場的經營策略,導致巴西外賣業務主要流行於一二線城市,而低線城市的用戶需求得不到滿足。滴滴的"種子庫"正好這部分用戶高度重合,這也讓其外賣業務避免與iFood正面硬剛。

滴滴發展國際業務始於2018年,算是一個後來者,但後段發力。例如在墨西哥,短短几年,滴滴已經拿下了超過半數市場,這種實踐證明"出行+外賣"的確就像兩隻飛輪,當它們咬合在一起,就會形成飛輪效應。

02

陳赫銘還曾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在巴西點了宵夜,花了一個半小時才收到。這樣糟糕的外賣體驗,在國內"內卷"的競爭環境中基本不可能出現,但在巴西卻是一種"常態"。

一位在定居在巴西的寶媽也在網絡上分享自己點外賣的經歷:她在晚上不到十一點下單了一份宵夜,選擇的是距離爲3.6km的一家炸雞店,配送時間顯示爲35-45分鐘。但她等到12點半都沒有收到,於是放棄等待直接睡覺,早上睡醒後發現外賣在凌晨三點半派送成功,配送時間長達四個半小時。

運力也讓iFood遭到了越來越多吐槽。同樣因爲競爭缺位,這家2011年就已經成立的外賣平臺,提升配送體系的動力不足,誰都知道,這是一個苦活累活,單就配送環節而言,平臺幾乎很難獲得利潤。

在iFood,平臺成立八年後,只有20%的訂單由自己的物流體系配送,剩餘的80%都是由商家進行配送。這相當於把難題拋給了商家。

及至近期,巴西外賣市場中的配送成本佔訂單總額的比例高達30%。

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外賣本身屬於波峰波谷效應特別明顯的行業,需要通過規模化帶來的集中配送,來平抑運單價格。即便如此,哪怕是中國的外賣平臺,近年來也在積極探索增加閒時品類,來壓制波峰波谷效應。

顯然,在僅有30%業務滲透率的巴西,又在其中只佔到20~25%比例的iFood,目前既無超級規模,也無超多品類來優化配送成本。

但滴滴在重啓外賣業務以前,就已經在巴西建立起龐大的運力體系。目前滴滴在巴西擁有150萬的註冊司機,其中有70萬是摩托車司機,自2022年初上線以來,已在巴西完成10億次訂單,覆蓋巴西3300多個大小城鎮。

而這也意味着,這70萬的摩托車司機同時也是滴滴外賣的活躍騎手,和Uber一樣,滴滴以複用運力切入外賣市場,在運力規模和履約能力上具備着先天的優勢。

對於摩托車司機們來說,送人和送貨、送餐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沒有任何學習門檻,這一點毋庸置疑。

實際上滴滴雖然暫別過巴西的外賣市場,但面向超市商家的雜貨配送服務一直在持續,在這期間,滴滴不斷優化物流配送的網絡,已經在巴西建立起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

正如滴滴相關負責人所言:"重啓外賣業務時滴滴在當地城市服務生態的自然延伸,不是從零開始。"

03

實際上,在外賣業務上,雖然商家生態是非常重要的供給側能力,但平臺哪怕只是做好了用戶端和運力端,盡力擴大活躍用戶規模,提供充沛及時的配送服務,這個生意基本就成了,因爲商家是會聞着生意機會的味道過來的。

但iFood似乎是反着來的,它首先用"二選一"釘住了商家。這種策略的確讓它獲得了階段性的發展紅利,但競爭的缺失,也導致生態內各參與方處在不平衡的關係中,騎手尚且能通過罷工來表達不滿,商家們只能作爲規則的接受者來參與這場遊戲。

該是讓紅色、橘色,當然也還有其他顏色的騎手們穿梭在巴西街頭的時候了。在任何時候,任何市場,過度的卷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但適度的卷,則意味着交付質量的提升。

在滴滴的發展過程中,競爭從不缺席,它成長於競爭最爲激烈的中國市場。要守住自己的優勢,它不僅需要通過高效的司乘匹配和路線匹配,來提高司乘體驗和運力效率,還要做到永遠比別人想得更多,做得更多。

在剛進入巴西市場時,滴滴便遇到了司乘間現金收付款帶來的安全問題,滴滴不得不自己做支付,推出了數字錢包"99Pay"。另外,2023年滴滴還收購了巴西金融科技巨頭BePay的部分股權。

這是因爲在巴西搞外賣,支付本身就是個很複雜的場景,處於現金支付、分期付款(佔58%訂單)與即時支付(PIX系統佔比55.9%)並存的複雜狀態。

爲什麼分期付款那麼多,還是因爲本地用戶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同時又很難申請和使用信用卡。所以,如果能夠爲當地用戶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當然也就能贏得用戶的信賴。

這種戰略此前滴滴在墨西哥市場上已經驗證過。在墨西哥,滴滴不僅在網約車業務和外賣業務上實現"後來者居上",而且還解鎖了各項金融業務,包括爲當地乘客和司機推出的借記卡和"錢包"服務,以及貸款和信用卡業務。

其中,滴滴在墨西哥市場上的信用卡業務,只需要在滴滴的應用程序內申請,潛在持卡人在5分鐘內就能獲得,額度爲3000比索(人民幣1070元)。而持卡人在滴滴出行和外賣業務中使用信用卡服務,還能獲得一定比例的現金返還,這也進一步促進其出行和外賣業務的發展。

滴滴出海三大業務的協同,最大程度地撬動優勢資源,從而實現三大業務齊開花的局面。現在滴滴也將這份成功的競爭經驗,同樣複製在巴西市場,通過三者的結合,爲巴西用戶打造"叫車+點餐+支付"的閉環體驗。

伴隨着用戶、運力和商家側三種能力的建設,滴滴也就爲市場提供了"商家+運力+服務"的一體化價值。

可以說,這種價值copy了它深耕O2O市場的經驗,但肯定也來源於長期競爭下的危機感。因爲你不做,別人就會做,你做的沒有別人好,就會被別人取代。

看起來,滴滴對再次進軍巴西外賣市場有着十足的熱情。對於中國來說,拉丁美洲真的很遠,遠到北京的對拓點(地球上離本地最遙遠的地方)就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但我們又那麼相近,衣食住行,都期待用數字化的方式去減少服務方差,也都期待用競爭,來改寫遊戲規則。

奧雷里亞諾上校說過,"我們打了這麼多年仗,一切只不過是爲了別把我們的房子塗成藍色"。